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媒介素养教育是通过使阅听人掌握媒介文化知识,进而提升阅听人的媒介文化意识,最终形成阅听人正确合理的媒介文化行为的教育活动.它涵盖了对于阅听人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多个层面的教育和培养.培养阅听人的媒介文化意识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环节,而使阅听人形成合理正确的媒介文化行为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我们对青少年学生的关注,主要局限于学生在校园内的学习与生活,忽视他们在校外的日常生活状态;侧重于他们的学习、认知、能力、道德等因素,而较为忽视他们作为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服饰等生活方式及其背后的价值所指。实际上,相对于学校内的制度化生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生活方式更能反映出他们真实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分手男人     
性别差异无处不在,就连分手这件事也是如此。古时候,女人要是被无端回了门子,娘家的脸都无处放。风水轮流转,在当今男多女少、僧多粥少的爱情市场上,女生多半不会像杜十娘那样如泣如诉:“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反而是潇洒离去;男生则很难像以前豪气干云说“大丈夫何患无妻”,连“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的话都讲得不那么硬气了。  相似文献   
4.
随着市场经济与大众传媒的发展,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青少年流行文化已成为青少年业余生活主要浸染的文化形态,对他们的价值观形成、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乃至社会化过程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据网络消息和自述,郭美美夜场商演起步价5万元,上床一夜起步价10万元,最高至50万元。按照彭信威先生《中国货币史》推算,晚明1两银子折合2014年人民币应该有600元,则郭美美的上床起步价需白银近170两,最高价则需白银830多两。相比较,明朝的“郭美美”们,真是慈善好人,弱爆无比。《金瓶梅》里,恩客西门庆到红灯区丽春院,给李桂姐的见面礼是5两银子,合3000元,包养费则是20两银子,值1.2万元,我们姑且看成是月价。  相似文献   
6.
消费社会的生活景观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认同危机。在个人认同方面,符号消势的享受性、多变性、想象性、无休止性造成了青少年认同的感官化、片断化、虚幻化和焦虑化,在社会认同方面,符号消费的开放性和国际性削弱了青少年的阶层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消费社会中,解决青少年认同危机的出路在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价值自觉能力,使他们能够分辨需要与欲望、真实与幻想的不同,能够对人生进行自我赋值。在这方面,学校德育可以借鉴西方国家一些德育模式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7.
相亲盛世     
曾几何时,西风东渐,相亲这一"封建余孽"被扫到历史的垃圾堆里久矣。没想到时至21世纪,相亲如同还乡团,不但回来了,而且气势更盛。现代相亲场所一般在咖啡馆或餐厅。据某位精于统计学的男士计算:相亲5年,酸辣土豆丝从5块一盘吃到18块一盘,光吃饭这项,相亲费用已逾几万。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基本上可以去东南亚买个新娘了。见面的话男的一般要早到,这种约定俗成的规则对大部分男士多多少少是一种  相似文献   
8.
公民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当前我国为什么要开展公民教育?开展公民教育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2007年10月中旬,由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  相似文献   
9.
论媒介素养教育的文化研究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大陆媒介素养教育的“信息主义”取向存在着批评对象片面、批评标准单一、批评视域封闭、批评理论和方法匮乏等问题。基于此,有必要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从侧重媒介信息到强调媒介文化的转变。这种转变有赖于文化研究视角的引入。总体而言,这一视角的引入,将有利于人们重新理解媒介素养教育的立场、内容和目的。  相似文献   
10.
试论学校教育中大众文化的意义及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学校教育开始有意识地主动观照并有选择地吸收部分大众文化进入学校课程体系。学校教育的这种做法,反映了教育关注日常生活,向生活世界回归的价值理念;也是社会民主化发展在教育中的体现,有利于教育创新。同时,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的观照和选择性吸收,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教育的资源,丰富了教育内容,也有利于教师对青少年学生的认识与价值引导。但是,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和消费性将会削弱学校教育的传统价值根基,同时,大众文化的当下性和感官刺激性则容易导致学校教育丧失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涵养与提升功能,而大众文化的犬儒性也不利于学校教育培养具有责任意识的现代公民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