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体育   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发展“情商”是全人教育的重要目标 “情商”包括对自己和他人情感的感觉与知觉、认同与鉴赏,以及对自己情感的调控和对他人情感的影响。情商教育的目标是发展孩子的人际能力,这是学会生存的核心能力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决定成功的诸多因素中,智商的作用大约只占20%,“情商”制约着智商发挥的程度和限度。作为教育者,杨小兰不满足于单纯智力发展,把语文教学同学生“情商”发展结合起来,致力于情商课堂的构建,可谓居高声自远。  相似文献   
2.
吴波  李大圣 《今日教育》2007,(11S):61-62
《静悄悄的革命》是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的力作,由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翻译,长春出版社2003年出版.一面世即好评如潮。本书以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为主线.结合课堂实践.揭示并反思了教育改革中面临的许多重要问题。作者坚信,教育改革应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种“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教师是理想课程的转换器,“名师工程”的价值毋庸置疑。随着“名师工程”的深入,更多的教师会接受名师的称号,迈入名师的行列。可是,正如人们所知的,名师绝不仅仅意味知名度高,也不是所有的名师都能经受岁月的检验,都能在教育史上留下自己的轨迹的。何谓名师?名师如何成长与发展?名师群体呈现什么共同特征?如何借助名师工程,更好的总结、推介名师经验,改进教师培训、培养策略?这些问题,有必要给予足够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名师不是超级明星,不可以速成,所谓“积累岁月,见道弥深”。名师必须经由实践的历练与时间的沉淀而变得深厚、丰盈、润…  相似文献   
4.
李大圣 《今日教育》2012,(10):20-22
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然而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近代教育越来越沦为流水线式的生产操作。统一的教学内容、严格的教学进度、五六十人的培养规模,如何兼顾差异成为每一位师者面对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4月,高考作文进入全面复习阶段,无可回避的聚焦。一时间,从来踪到去路,都被掀了个遍。2007年,"回归"成为高考作文命题和审阅的关键词。事出有因。回顾以往的高考作文,我们会发其语言绮丽、调子低靡、内容空洞、主题苍白,众多作文如同容颜美丽的行尸走肉,经不起深究。"套版作文"成为众矢之的,但是问题并不在批判中结束。"回归"之决心自然坚毅,但"回归"之路途尚在探索。教育界永远不乏振聋发聩的声音,从"回归"到"重建",高考作文在善意的指引中摸索前行。这,不仅仅需要勇气,更需要细心、耐心和实力。  相似文献   
6.
这是教育人的黄金时代。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为核心,新一轮教育改革正式破茧。教育领域整体改革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学习《规划纲要》,我最关注“教育家办学”。  相似文献   
7.
笔者选取并解读了两则新课改中的教例,认为其中包含着对启发式教育的极大误解,并由此带给了学生认识的“魔障”。通过重读“苏格拉底方法”,笔者认为在真正的启发教育中,教师应认真思考如下问题:如何理解与对待标准答案?在解决  相似文献   
8.
教师教育治理成效对于教师队伍质量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当前区域教师队伍建设中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提出从教师教育治理视角谋求区域教师队伍建设质量提升的具体路径,并以重庆市江北区为例呈现具体行动与经验。一是注重系统性,突出教师教育顶层设计;二是注重协同性,依托U-G-S协作模式实现智慧凝聚;三是注重专业性,探索区域教师研修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英初中语文教材综合性言语实践活动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题”是《牛津英语教程》中的独特板块,也是英国所有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创新点,其实质是综合性言语实践活动。中国初中语文教材借鉴“专题”经验,设置了类似的“综合性学习”板块。在我国开展综合性言语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笔者选取并解读了两则新课改中的教例,认为其中包含着对启发式教育的极大误解,并由此带给了学生认识的“魔障”。通过重读“苏格拉底方法”,笔者认为在真正的启发教育中,教师应认真思考如下问题:如何理解与对待标准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寻找和发现的究竟是什么?启发的目标指向是“深思”还是“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