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学德育工作实践中,本人认识到:学生中的一些偶发事件是因为学生之间缺乏宽容的素质而引起的。如果在道德教育中,让学生懂得宽容,对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一、宽容教育的意义1.宽容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需要宽容——《现代汉语词典》解释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后,道光帝君臣为找不到既能免开边畔,又可维护“天朝”国体的“驭夷”之策而忧心忡忡。广东民众反对外国人入城的运动却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最终,清政府走上“以民制夷”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廖承志是中日友好事业的奠基人。从1952年起,他就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负责对日工作。当中日关系处在坚冰期,他贯彻“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外交方针,为发展两国友好关系铺路架桥。恢复邦交后,他不忘老朋友,广交新朋友,为推动两国关系在官方和民间两个层次上同时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义庄肇始于北宋,兴盛于清中后期,在土改运动中衰熄.作为传统宗族社会的赈恤组织,义庄关涉绅权、族权、庄产运营、族内救助、社会控制等诸多环节.20世纪上半期,中外学人开始涉足这一领域;新中国成立后,族产被界定为封建制度的核心要素,国内义庄研究一度中断;直至80年代始,义庄问题才引起学界的持续关注.目前,学界对义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义庄的功能、性质、兴盛缘由、地理分布等方面,而在义庄宗族结构、保障机制、义庄与地方政治经济的互动及对当下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的启示等领域,尚显薄弱,有待学界继续耕耘.  相似文献   
5.
建国后,周恩来一贯重视对日民间外交,在大力推行过程中,逐步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并上升到战略高度.周恩来对日民间外交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当时美日对华政策的演变、中日两国开展民间交往的现实需要及周恩来本人广泛的国民外交实践等重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