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时刻,大学应该成为新启蒙的最重要场所之一;因本土思想资源的缺乏和启蒙精神的异质性而赋予了《外国文学》课程更多的启蒙责任。文章厘清了"新启蒙"的概念,回顾了中国艰难的启蒙之路,主张以《外国文学》课程为载体,以普世价值为主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启蒙,使他们成长为思想解放、人格独立的世界公民。  相似文献   
2.
“金钱”批判是莎士比亚现实主义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以作家的个人经历,生活环境及时代环境为依托,以人主义思想原则为先导,对以“金钱”为轴心的资本主义社会作出了规律性,概括性总结,形成了莎士比亚独特的金钱观。  相似文献   
3.
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不仅是苏联“劳改营题材文学”的开创者,而且是苏联“回归文学”的卓越代表。他在俄国当代社会历史环境下充满坎坷和传奇色彩的命运,形成了他敢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伟大人格以及直面人生的文学品格,体现出俄罗斯民族不屈和坚守真理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莎乐美》是英国19世纪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独幕悲剧。该剧取材于《圣经·新约》中"施洗者约翰"的事迹。王尔德从唯美主义观点出发,对圣经原型作了一些新的解释和处理,使该剧成为唯美主义戏剧的代表作。《莎乐美》是对圣经原型的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和萨特的《苍蝇》都是广有影响的世界名剧.虽然它们的诞生相隔了三个半世纪,两位作者又分属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然而,这两部杰作在艺术上却表现出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特点.本文拟从古老题材反映现实人生、塑造人物的非凡功力、深刻的哲理和寓意、“境遇剧”理论、封闭式结构、复杂的冲突等相同或相似的方面,以及一些差异,进行了简要的比较,以期表明西方文学的一脉相承和两个伟大艺术家在表现人类心灵和艺术表现生活方面的感应和相通.  相似文献   
6.
人文素质教育在当今中国教育的语境中是个热门的话题,它是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生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所以,人文素质教育是关于精神成人的教育,它以健全人格教育为理念,以受教育者的身心全面、协  相似文献   
7.
哈姆莱特和俄瑞斯忒斯是莎士比亚和萨特这两位戏剧大师创造的杰出的艺术典型,他们不仅身世、遭遇惊人的相似,而且他们所面临的荒诞的生存境遇,以及面对荒诞的思考,孤独感,乃至最终的选择,都极为相似。他们都以自己的行动生动地阐释了存在主义的哲理,因而都成为当之无愧的存在主义英雄。这不仅表明了西方学的一脉相承,而且表现了两个伟大艺术家在反映人类心灵和生存状态方面的感应和相通。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谷城县沈垭天主堂从清朝雍正年间便是天主教在鄂西北的总堂。它曾在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沈垭天主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风雨的洗礼,现根据有限的资料,对沈垭天主堂近四百年的历史演变做一个简要的梳理,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人文素质教育在当今中国教育的语境中是个热门的话题,它是“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生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所以,人文素质教育是关于“精神成人”的教育,它以健全人格教育为理念,以受教育者的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以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和领悟人类普世价值,并通过他们的自由抉择、日常践行和独立担当,而最终内化为他们的人格和品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