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
从敦煌本《修心要论》来看,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师徒在湖北黄梅创立的禅法,顿悟与渐修合一,是由发菩提心、藉教悟宗、打坐实修和事上磨炼四大环节组成的修学体系,并把儒家“内圣外王”理论佛教化,标志着禅宗的创立.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反思了民国以来僧教育存在的师资短缺、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认为应该结合大陆汉传佛教的实际情况,在恢复传统丛林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佛教信仰教育,把国民教育机制引进寺院,通过佛教史方向自学考试的方式提高僧尼的文化知识修养.  相似文献   
3.
人间佛教的基本内涵,是在民国期间太虚大师提出的“去鬼化”和印顺导师提出的“去天神化”。这种去鬼神化的人间佛教理论,在台湾的刚性威权社会向柔性威权社会转型,再由柔性威权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过程中,得到了循序渐进式的发展。从人间佛教理论的视角来看,白圣长老领导的传戒运动,属于台湾的人间佛教话语。在柔性威权社会兴起的佛光山和慈济功德会,是人间佛教运动向台湾民间深入扎根的具体表现。当代台湾的人间佛教运动,具有台湾区域性、大陆传统性和国际性三大特色。  相似文献   
4.
汉传佛教圈包括中国、越南、韩国和日本的佛教.但就汉传佛教自身的演变规律而言,在中国大陆乃至中国台湾、越南、韩国是朝着神圣化的方向发展,而在日本海岛却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汉传佛教的世俗化,夹杂着不利于构建和谐东北亚的政治因素,当前中日韩三国佛教黄金纽带的形成,要吸取世俗化了的日本佛教为军国主义服务的教训,回归神圣化的信仰层面,维护东北亚和平.  相似文献   
5.
张謇在清末新政和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佛教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庙产兴学的佛教经济观,试图把明清以来的经忏性寺院经济,转型成慈善、公益性的现代寺院经济;二是主张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人间佛教观,目的在于把明清以来的祭祀性佛教信仰,转型成提高现实生活质量的新佛教信仰。由此可知,张謇的佛教观具有前瞻性。  相似文献   
6.
净觉禅师是唐前期有重大影响的禅师,但以后的佛教史籍没有记载。根据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文献,与正史上的相关记载,可以确定净觉禅师出生于唐高宗永淳二年,为北周著名学者韦复玄孙。其23岁时出家为僧,35岁前后驻锡长安大安国寺,一直到灭度。  相似文献   
7.
苏州西园寺在明末清初确立了律宗的性质,后在清康熙时期又引入了禅宗的传统,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遭遇兵燹,晚清重建后恢复了律宗道场地位。西园寺坚守戒脉传承和道风建设突出律宗特色,重视文化积累,积极开展僧众教育和佛学研究,体现了人间佛教的理念,摸索出了一套在现代社会弘扬佛教优秀文化,安顿人心,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8.
民国以来,藏汉佛教文化交流频繁,汉僧到西藏求法的人很多,其中以法尊法师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延续了北宋以来的汉传佛教翻译史,架起了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的桥梁,在现代中国佛教史上应该享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