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202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李正存 《现代语文》2006,(12):22-23
我国有些语文教育专家依据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观,认为语言知识属陈述性知识,有的还认为语用知识也属陈述性知识.李海林先生认为:"所谓语言知识,显然属于一种陈述性知识范畴,它主要是静止地客观地研究语言这种事物的结构、要素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物理科目在初中学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物理知识的逻辑复杂性比较强,学生容易遇到较多的学习困难,甚至有的学生会出现畏难情绪。在现今课堂教学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要求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优化,融入一些创新性的教学活动设计,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一、缺少积极语言的积累 作文语言贫乏系语言积累少,要重视积累语言.积累语言,主要是多读、多背.学生读一篇篇与其各方面水平大致相当,内含多种多样词语、句式的文章,一般能理解.如果这个判断正确的话,那么由此推论学生头脑里积累的语言应是相当丰富的.因心理语言学告知,阅读与写作一样,也需凭借头脑中积累的语言.既然学生头脑里积累了丰富的语言,为何作文却又语言贫乏?或曰这积累的语言为何能迁移于阅读,不能迁移于写作?  相似文献   
4.
感悟,是对课文进行感受和领悟的过程,是语文鉴赏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可见,学习感悟课文,是增强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学习的新要求。如何在阅读中提高我们的感悟能力呢?■—、注重整体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注重整体性,是指在阅读分析课文某一语言信息时,要注意这一信息和全文整体在情感结构或逻辑结构上的联系接通,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以产生整体效应。阅读时我们就要学会通过品味词语、体味语境,在课文整体环境和流动的语言状态中体会语言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一、以语言要素训练为序纵览全国多种作文教学体系,都依据一定的训练序列进行编排,有的以语言要素训练为序,有的以作文能力训练为序,还有的以文体训练为序。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的作文教学体系是以语言要素训练为序进行编排的。语言,从语言结构的构成要素这个角度...  相似文献   
6.
小学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数量众多,掌握指导背诵的方法颇为重要.笔者依据小学生记忆心理的发展规律,运用记忆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在指导小学生背诵课文的教学实践中,经多年实验,设计出一种指导中高年级学生背诵课文的方法.这种指导背诵课文的方法分五步进行.第一步,结合理解课文,指导学生分析要背课文的结构层次,并画出重点词.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有四种情况:某一短段、某一长段、连续几段、全文.短段的指导方法,要求学  相似文献   
7.
近十几年来.淡化语文知识在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中渐成一种倾向。然在语文教学理论界.不少人则认为,不能一概否定语言知识的价值.语文知识中“陈述性知识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是有限的”.可“程序性知识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是巨大的”。本文拟探讨陈述性语文知识中语言知识对于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价值。[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读写活动需凭借语言规则、文章规则 ,这规则主要经语文实践从文章中获取。获取方式有无意识习得和有意识领悟。获取过程 ,先凭学龄前习得的口语规则在阅读中经同化建构书面语规则 ,再在阅读中凭已有的规则经顺应建构新规则 ;同时背诵以积累文章 ,待以后逐步经顺应建构没学过的规则。所获规则属实践经验 ,其中习得的属缄默知识 ,领悟的属明确知识  相似文献   
9.
我国语文教育界历经数十年探索逐渐认清语文教学的规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教学理论界,不少人认为语文知识中"陈述性知识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是有限的","程序性知识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是巨大的。"①语文知识中语言知识、文章知识属陈述性的,语用知识、阅读知识和写作知识属程序性的。拙作《谈语言知识对于阅读和写作的价值》探讨了语言知识的价值,②本文拟进一步探讨文章知识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