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科学研究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海洋工程项目也在蓬勃发展,这就对海洋工程装备项目材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阐述了材料追溯管理技术,以及材料追溯管理技术在海洋工程采购优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2.
<正> 学生在学习时经常会用到类比推理方法来解题。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差异性,用类比方法推理获得的结论有时很可能是由于两个对象的差异点而陷入误区。所以类比推理的逻辑根据是不充分的,带有误导性,不能作为一种严密的生物学解题方法。在解生物题的过程中,这种局限性会对学生学习新  相似文献   
3.
识字是学生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基础.农村小学生往往由于识字量的缺乏,造成在阅读课外读物时出现语言障碍,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最终导致学生阅读兴趣的下降.小学低、中年级是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如果识字量缺乏,将会使学生错过这一最佳时期.如何让学生把阅读教学当成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认识论视域中,教学被看作教师向学生传授确定性知识的活动,致使教学过分迷恋科学知识而脱离了人的生活,丧失了应有的活力。在哲学解释学视域中,教学是在师生对教学文本的理解以及师生相互的理解中显现并通过师、生与教学文本相互间的视域融合的方式不断创生的,是在师生共同欣赏教学文本以及他们相互欣赏的游戏中达成的。教学作为师生的一种存在方式,重新回归于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的师生生活。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知识化教学视教学内容为科学知识,把教学规定为知识灌输或知识传授,导致教学过分地关注知识而忽视了人,丧失了其应有的生命活力和高贵性。当代哲学解释学的生活世界理论为人们关照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在哲学解释学视域中,教学内容被视为来源于生活世界且无法脱离生活世界而单独存在的教学文本;教学内容应关照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课堂上的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相贯通,还要兼顾师生共同的生活世界,并有利于主体间对话的达成。  相似文献   
6.
从价值论角度而言,高校德育课之价值在于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将其培养成为“四有”新人。从现实来看大学生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因而高校德育课之价值亦无从达成。本文拟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对高校德育课之价值达成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李洪星 《文教资料》2007,(10):143-144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所导致的价值观体系出现动荡、冲突、失范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针对于此,如何搞好价值观教育也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而要搞好价值观教育必须注意澄清“价值”和“人的价值”这两个基本概念,以及正确处理好“义”与“利”、“集体”和“个人”这两对关系。只有如此,才能准确而深刻地把握住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原则,也才能真正、切实有效地开展好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8.
观念分析学派是活跃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一个西方教育哲学派别,因其最早发迹于英国伦敦,所以也有人称其为伦敦学派。这一学派从诞生之日起,所引起的褒贬不一的争论就没停息过。本文试通过对该学派产生的背景及基本主张的引介和重新审视,力求给其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并能  相似文献   
9.
学校德育过程是由师、生、德育内容、途径和方法等基本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平衡将会直接影响着德育的最终效果。因此,德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成为现代德育理论研究和德育实践探索所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之一。对话型师生关系模式是建立在平等、民主基础上的新型师生关系模式,它的提出适应了现代德育发展的要求,也将是今后教育法律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向21世纪构建对话型师生关系模式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德育工作者要树立现代人文观和正确的学生观;改革现行德育体制中的不利师生“对话”的因素;把握好师生之间的距离;要在交往、合作中实现师生问“对话”。  相似文献   
10.
李洪星 《中国德育》2007,2(11):8-10,13
当前我国由经济体制改革主导的社会转型,使传统的信仰方式和信仰教育无法适应急剧变幻的现代生活。由此带来的信仰危机和信仰教育危机一度成为困扰当代人的难题。为此,必须肃清关于信仰及信仰教育的种种误区,从哲学上对什么是信仰、信仰对人的意义以及信仰是否可教等命题做出令人信服的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