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兔》导读     
[总体阅读思考] 这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作者运用优美的文笔,形象生动的语言向人们介绍了“兔子”这种小动物,使读者不仅比较全面地对自己已十分熟悉而又十分陌生的兔子有了了解,且由于它的形象性又很大地激发了读者与实际生活联系以及从此开始留意仔细观察它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取得这样的效果还在于作者善于取材。作者所着要描写说明的,不仅仅是有关兔子的形状、品性等,而是一些  相似文献   
2.
〔总体阅读思考〕一、本文以“飞天梦”作标题取义何在? 二、“飞天梦”逐渐变成现实,除了黄总等千百万人百折不挠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三、本文在选材方面有什么特点? 四、除了记叙之外,本文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阅读入门指津〕一、凝炼而形象的标题。“梦”常用来比喻幻想,“梦”字之前冠以“飞天”二字,更增添了其离奇色彩。本文作者用“飞  相似文献   
3.
《伐檀》《伐檀》是一首描写劳动者伐木生活和他们愤怒控诉统治阶级不劳而获、残酷掠夺的战斗诗篇.1、疑难词、句举要。①置之河之干兮:第一个“之”,代词,指“檀”。“之”的后面省略了介词“于”。第二个“之”字是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全句的意思是:把砍倒的檀树放到河的岸边儿.  相似文献   
4.
1 本文有四个句子用了“焉”字,但用法各不相同。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焉”是语气词,兼有指代作用,含有“在那儿”之意。②“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硿硿焉”。“焉”用如形容词词尾,与“然”相当。③“微波入焉”。“焉”兼有介词和指示代词的作用,含有“于是”的意思。④“如乐作焉”。“焉”语助词,表决定语气。2 三种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往往提前。例: “古之人不余欺也。”应译为: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们啊! 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一般是状语在动词前,而古汉语则有状语放在动词后边。例: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领会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以思想感情为线索,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法。 3、理解文中重点词、句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设想: 1、本文篇幅较短,文章层次清晰,可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自己来理清层次。 2、文章中心比较明确,文字也较浅显,可采用谈话法教学。 3、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领会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上。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  相似文献   
6.
学法研究,是时代的产物.我国优良的学习传统,然而是零碎的、不完整的、散见于圣人先哲经传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只有在今天,才真正被人重视而作为一门学问、科学来作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它是优良历史与崭新时代猛烈碰撞的结果,是严谨治学传统与强烈创新意识之间的一种张力.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这种张力,愈来愈显示出它在构筑人的知识、能力、智力结构上的重要作用.当今时代,是一个激剧变化的时代.科学发展,技术进步,经济猛增,生活优裕,观念更新,这标志着信息知识总和的现实社会载体的迅速递增确实已到了"爆炸"的程度!据科学研究提供:每隔十年,至少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中,我们获得知识的百分之五十左右,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十年,语文教学改革活动蓬勃发展起来.语文教育工作者,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积极尝试,大胆探索,创立了许许多多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其中,“通读”教材就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系统论的整体原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是一个大系统,而构成这个系统的各个部分不是彼此孤立的、分散的、零碎的,而是有着严密的结构和内部联系的.通过语文教学,我们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构成这一系统的各个部分的内容,而且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构成这一系统的各个部分的内容之间的必然联系,因为这一联系从序列上讲,是循序  相似文献   
8.
一、导语 同学们:老师出了《记一个三好学生》之类的作文题,大家常常为身边没有舍己救人、舍身救火的同学而感到难以着手;老师出了《我的爸爸》之类的作文题,大家又常常为自己的父母不是改革家、企业家而感到难以动笔。舍己救人、舍身救火的感人事迹,卓著的政绩,大胆的改革,固然写起来顺手,平凡的生活,能不能体现一个平凡的人物的崇高品德呢?学习《小小说两篇》定会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一、导语设计教师可采用有意错误的板书,将《浓烟和烟囱》写成《烟囱和浓烟》。当学生提出质疑时,教师可向学生提问,进一步激疑:本课三则寓言的标题有一个共同特点(给学生思考与揣测的时间),——都是并列关系的名词性短语。既然是并列关系,两个并列的名词为什么不能互换呢?(在学生议论、发表意见之后,教师小结)——一般写在前面的应是故事的主人公。由此看来,人格化了的“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