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14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杜以芬 《红领巾》2004,(5):21-24
交往性思维方式的确立体现了认识论研究由主客对立转向主体间性.通过对近代认识论研究困境的回溯,说明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由于认识主体具有一定的先验性,不是现实中的人,所以其交往性思维方式带有先验的色彩.处于认识论转向转折点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认识论,把现实的人作为认识主体,确立了实践的观点,使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统一起来,从而实现了认识论的真正转向.  相似文献   
2.
福柯根据西方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事实,看到了知识问题不只是属于人的纯粹认识活动,也不仅仅是为了达到认识客观对象的真理;而是为各个历史时代掌握权力的统治者所控制、并为统治者的权力运作服务的。通过对二者隐秘关系的揭示,福柯批判了基础主义认识论对绝对客观纯粹的真理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批判和反思近代认识论的基础主义倾向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共同话题,也是后现代主义的显著特点。但偏执于认识的差异、多元的后现代主义在批判基础主义否定客观真理存在之后,却缺乏重建认识论,的维度,在反基础主义的同时.又陷入了相对主义的误区。通过分析后现代主义对传统认识论基础堂文立场的批判,反思这种批判的合理性和非合理性.并在揭示后现代主义启身的悖论后,指出后现代主义批判之后认识论重建的方向是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不仅是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变迁,而且使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何种角度透视这一社会现实,体现着哲学工作者的理论旨趣和思想视野。李淑梅教授的 社会转型与人的现代重塑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8年 8月版)一书,作为她所主持的国家 九五 "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从社会哲学的视野出发,探讨社会转型与人的现代重塑的必然性及其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该书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把需要作为联结社会和人的中介,认为人是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实践活动的社…  相似文献   
5.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对现代知识观予以批判和反思,促成了知识观由现代向后现代的嬗变,知识不再被认为是客观的、普遍的、绝对的,而是具有不确定性、多样性、生成性、境域性等特征。本文试通过对当前社会工作教育的反思,指出后现代知识观的嬗变对促进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能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