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错例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分析学生在几何题目中的错误作答,这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几何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数学思维过程,从而做到有效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本文基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来自三个省市的83792名学生进行测试,将经典的几何错例作为分析样本,揭示出学生错误背后突显出的数学能力问题,并为加强数学教学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
统计就是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有关研究对象的数据,并作出适当的推断.统计作为中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明确指出,中小学的各个学段中,数学教材均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4个学习领域,并且统计与概率知识板块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各类试题中,有关统计的试题变化更明显,更具有时代的气息.本文基于北师大区域质量健康体检项目,深入分析与研究了试卷中的3道统计题目,以期对统计教学和测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Z市48,162名八年级学生为被试,探讨数学学习策略运用及其对数学成就的影响.发现:(1)中国学生学习数学并没有过度依赖记忆策略;(2)男生比女生更注重理解性学习,女生比男生更注重计划性学习;(3)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学生不能仅依靠记忆;(4)监控策略和精细加工策略的学习效果优于记忆策略;(5)"监控+精细加工"是最佳的学习方法,但使用单一策略为主并不一定比综合使用两种策略的学习效果差.  相似文献   
4.
作为国际数学教材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综合性学术会议,第四届国际数学教材研究与发展会议(ICMT-4)于2022年11月14—17日在中国北京成功召开.此次大会所涌现的研究成果涵盖了数学教材开发、课程改革与数学教材开发的关系、数学教材和教师用书分析、数学教材使用和学生成就、数学教材历史研究、数学教材元研究等诸多重要方向.通过对会议论文和报告进行系统梳理和介绍,以期为中国数学教材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几何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要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要求学生能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并能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项目中,通过对3个地区的8万多名学生的测试,发现学生在几何解题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思维混乱、忽略隐含条件等.笔者选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中部S市F中学在问题解决教学上的潜在优秀特质,笔者选取该校6名数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的途径获得研究资料,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对其表现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进而对数学问题解决的实践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1问题的提出 1.1问题背景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经济变革,全球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基于对未来公民形象的追问,提出了21世纪核心素养[1].其中,数学素养被普遍认为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而作为数学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概念理解,其研究价值显得越发重要.PISA测试将数学概念、知识和技能的运用作为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TIMSS测试将认知维度划分为理解、应用和推理,并指出概念理解是数学应用和推理的基础[3].在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将结果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4个层次.理解作为一个目标层次被解释为: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4].曹才翰先生也曾指出: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概念的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自如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5].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Z市48,162名八年级学生为被试,探讨数学学习策略运用及其对数学成就的影响.发现:(1)中国学生学习数学并没有过度依赖记忆策略;(2)男生比女生更注重理解性学习,女生比男生更注重计划性学习;(3)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学生不能仅依靠记忆;(4)监控策略和精细加工策略的学习效果优于记忆策略;(5)"监控+精细加工"是最佳的学习方法,但使用单一策略为主并不一定比综合使用两种策略的学习效果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