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篇
教育   37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如果说,洋务教育开始了向西方教育的学习过程,引进了班级授课制度和学科课程,开始了中国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维新教育则进一步提出普及教育主张,在教育作用、教育宗旨、教育目标、教育制度等方面都作出了更具现代意义的阐述;而民国教育则开始改变中国教育的性质。民国建立,在教育方面的改革和贡献颇多,如: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主持改革专制主义的旧教育和规划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2.
每年7月间,当中国的高等学校入学考试正紧张进行的时候,在世界的一些城市里也在举行着一场同样是由高中学生参加的考试,那就是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以下简称“国际奥赛”)。这场与中国的高考几乎同时举行和发榜的竞赛,年年以中国学生的优异成绩令世人瞩目。尤其是自90年代起,年轻的中  相似文献   
3.
杜成宪 《中国教师》2010,(19):16-17
<正>知道王炳照老师是在近30年前,那时我在读大学,读了他写的论文。1994年,王老师与阎国华老师主编的《中国教育思想通史》出版,我撰写了其中一节。煌煌八卷书,一节实在微不足道,却也收到了八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的中国教育史研究可以1949年为界分为上下两半期。上半期中国教育史研究的时间、内容和资料发生了动态性演变,由此相应引发了研究方法的变化,为中国教育史研究走向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唐代进士考试三场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士考试三场制度最早形成于唐代。唐初进士科学只试对策,唐高宗晚年形成贴经、杂文、对策三场。唐中期三场考试偏重杂文,尤其重视诗赋考试。唐后期强调考试经史,五代时出现以义代贴经趋势,孕育着宋代进士考试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传统社会视儿童为“小大人”或成人的附庸,这种儿童观深刻影响了童谣与儿童的关系。童谣自诞生之日起即与政治生活缠杂不清,远离儿童。王阳明提出儿童教育当顺应“童子之情”后,童谣才见转折,开始贴近儿童和儿童生活。清末时,在“西学东渐”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儿童教育踏入近代的门槛。而就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真正意义上的童谣集。故此,童谣发展的历史恰好清晰地反映了传统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变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以前,国粹派提出用国粹激动种姓的思想,举办国学讲习会,从国学中挖掘人物事迹、阐发民族大义、弘扬爱国精神,在配合革命宣传、抵制盲目西化等方面,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但由于国粹派内部政治、文化观不同,辛亥革命胜利后,国粹派分道扬镳。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粹派倡导复古存学的精英式教育,逐渐蜕化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一翼,对教育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随着教育平民化、科学化运动的广泛开展,国粹派教育思想终于在30年代后期孤寂地落幕。  相似文献   
8.
从春秋起中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的变革,诸侯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才之争,时代对教育提出新课题。作为政治改良人物,孔子主张实行利民的德政,将平民中的士人培养成有道德、知识和才能的国家治理者。既有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课程难以满足新的人才培养需要。孔子扬弃前代课程遗产,借鉴前人经验,整理古代典籍,编制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文献典籍用作教材,设为课程,讲学授徒,成效显著。之后这六种文献作为一套课程广泛传播开来,并被称为“六经”,逐渐替代“六艺”,实现由古典分科课程向古代文献课程的转型,这成为中国学校课程史上的重大事件,由此学校成为读书的场所。“六经”曾经滋养战国时期几乎所有学派。文献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完全确立地位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以五经为课程开办太学的时候。  相似文献   
9.
“师”的名称,在“三代”(夏、商、周)就有了,当时负责奴隶主贵族子弟教育的人,统称之为“师保”(《尚书·太甲中》),由有德望、有学问的长者充任。而“师”字最早出现是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有“父师”之称(《殷契》五·八)“父师”、“师保”担负着教导和培养奴隶主贵族子弟的责任,以自己的德、学成为学生效法的榜样,这是“师”的初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教育史研究诸问题的通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教授:今年我又有机会参加中国教育学史专业委员会的年会,颇有收获。在年会上看到了您的文章《20世纪关于中国教育史分期的探索》,深受启发。当时对您说:我十年前曾在有的会上说过对中国学校教育发展阶段的看法。1991年3月我应陈方正和李弘祺两位教授之邀请,在香港中文大学又讲到了这个问题。我的讲稿摘要后来刊登在《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上,题目是:《我国古代书院的历史地位和特点》。1991年4月有的朋友对我在香港的演讲提出质询。1991年5月我给予答复。该答复刊登在《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