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在古典文献中较为普遍,因此,如果能掌握其规律,对于我们阅读与运用,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名词在什么条件下活用为动词,先哲们早已认清了规律,并撰文指导于后人,用不着赘述;在此,只谈谈其对译的一般规律。 名词用作动词 一、作为动作的宾语(一般出现于陈述句),对译公式:动 名,如: 伏斧质请罪(《廉颇蔺相如列传》)——认罪 而此独以钟名(《游褒掸山记》)——取名  相似文献   
2.
诗歌解读法     
如何去解读诗歌呢?我认为学生先要了解诗歌的特点。(主要针对中国诗歌而言。)我国广为流传的优秀诗歌,把大量的内容付诸读者思维.见诸笔端的内容往往是“漏万”“挂一”,而且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  相似文献   
3.
读了《语文教学与研究》刊载的《谈谈复杂的定语》(90年第1期 P40~41)一文,我认为此文有二点不妥之处。一、概念不明《谈》文云:“递加定语由几个定语一层层递  相似文献   
4.
教《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又涉及到“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一句的修辞问题。高中《语文教学参考》(第四册98面)说是“通感”,而郑颐寿的《比较修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P156)说是“移用”。究竟哪一说为正确呢?教者无所适从。为了琢磨这一句的修辞格,笔者从其结构和“讲用”两个方面作了如下探讨,以求同仁指教。  相似文献   
5.
妙哉——“我与地坛”! 就全题看,该题目如同标签,点明了文章的内容——写“我”与“地坛”的关系。“我与地坛”,是用的拟人手法,给地坛赋以灵魂,注以情感。突现我与它的关系非同一般。未见其人,先示其情,扣人心弦,耐人品读。再就“地坛”这个对象而言,寓意深刻,给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乃文章情愫之渊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