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睦州刺史二夫君神道碑》是福建名士林蕴为其父林披所作,碑文包含了中唐福建社会变迁的史实,是研究中唐以降福建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对碑文的考析,揭示了在中唐变革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林氏一家与江南文化圈的关系,以及以林蕴、林藻、欧阳詹为代表的闽中士子群能够率先走出福建,融入主流文化的原因。通过碑文与相关文献的比读,进一步揭示科举考试刺激下唐代福建文化的文学特质。  相似文献   
2.
汉唐时期,灞陵地区邻近京城,是出入长安的必经之地。自汉代时期开始就已出现吟咏这一地区的文学作品,经过魏晋六朝的积累与发展,唐代时期,灞陵地区成为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与人文色彩的文学区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灞陵道文学空间代表了灞陵文学的最高成就,成为唐代文学乃至古代文学的一道特殊景观。宋代时期,灞陵与灞陵道增加了特殊的含义,灞陵文学得到一定程度的延续与发展。随着政治与文学地理中心的南移,南宋以后灞陵逐渐淡出文人视野,相关的文学创作也趋向消歇。  相似文献   
3.
<全唐诗>所收许浑诗<颍州从事西湖亭燕饯>是研究许浑早年行迹的重要依据.而<夹注名贤十抄诗>与<文苑英华>所收此诗题目"颍州"作"颍川",结合诗文中关于许州西湖和许浑早年行迹的记载,可以断定<全唐诗>所收此诗颍州应是颍川的讹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