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摩罗诗力说》所要论述的主要问题就是诗力,它源于诗人对社会人生的真性实感,对民族民生的责任感,它在诗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激情、一种感人的热力,一种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追求、它能夺人魂魄、涵养人之精神,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鲁迅先生从诗的功用及怎样发挥诗之用强调了诗力,而最能显现诗力的当属摩罗诗。  相似文献   
2.
在文学研究中,人们对作家与作品关系的认识以及解读作品的方法,往往因立论者的立足点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如“以意逆志”和“意图选误”的差异便反映出这种现象。“以意逆志”语出《孟子·万章上》,原意为:“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强调解读作品不能局限于对字词的文彩词义及句子的结构句意的理解,如果这样就妨碍了对作品基本意义的把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根据作者当初写作的意图去推导作品的寓意。象对“普天之下,莫非王上摔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解,应知道这是写诗人的“劳于王事,而不…  相似文献   
3.
言不尽意论是我国古代文论一个重要命题,它与我国古代哲学中的言意之辨有紧密的联系,但也有很大的不同。本文试从哲学、文学的角度来探讨古代哲学和文学中言和意的关系,并落脚于文学创作。本文认为言不尽意论是在对语言表达功能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深化了对言意问题的认识,我国古代对言意关系的认识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言以达意论;二是言不尽意论;三是言外之意论。由言以达意、言不尽意到言外之意,既承认了言和意的一致性,又指出了它们的矛盾与冲突,同时也找到了解决冲突的途径和方法,这样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言意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联系宋代诗歌创作及诗论发展情况 ,分析《沧浪诗话》产生的主要动机和目的及其主要理论构成 ,并以此揭示严羽在理论阐述中所引以自信的原因及其在中国诗歌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庄子所孜孜以求的是自然、社会、人生的和谐与统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老子》二十五章)人、地、天、道相因相承,而“自然”却是最高准则。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这一观点,认为最高的审美就是主体与客体遵循“自然”法则达到和谐一致,“一出焉,一人焉。”“一”是万物之源,也是万物的统一。统一的原则,是“自然”;统一的要求则是物自为物、以物为物。人类与自然万物各以其自身的本性而存在,互不干扰,互不侵害。反对物为人害、人为物投,并进而反对那种被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异化了的社会现实。庄子的审美追求是一种人生境界的追求。这是他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对自然、社会相互关系有所领悟之后的心理超脱。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由体物之性、忘我之情、神与物游、人与物化到物我两忘这种“物化”之境。 庄子的“物化”之境,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是一种审美境界。本文试在以“自然”为最高准则的前提下,通过人与物相互关系的分析,解释一下庄子的“物化”之境。  相似文献   
6.
《老子》一书,不仅以其宏阔的思想探索、玄远的哲理思考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艺术创作等,而且因其独特的语言特色自立于哲学著述之中、诗文创作之林。《老子》的语言体现先秦时期由诗到文的过渡,在诸子的著作中这是仅此一家的,它既有诗的音韵、节奏和整齐性,又有散文的铺陈、严谨和变化性,也许正是因为这些,人们把《老子》既当作哲学著作来读,又当作诗集来欣赏。”本文拟从《老子》的篇势、句式、音韵、手法等方面分析它的语言特色,在肯定其哲学意蕴的同时寻求其文学特征。一、语势苏武《文说》中曾说明他的文章“如万斛泉涌…  相似文献   
7.
视别人之文能得其用心,每自周文又恒有所感,陆机正是从心理方面来认识文学创作规律的,《文赋)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贡献正在于它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心理反应过程。陆机认为创作就是意以称物,文以这意。从物到文的过程中作家需顾情、养志、感物、游心、神思、全意、应感,需要进行积极能动的心理反应。(文赋)中陆机把这一心理反应过程概括为作文之用心。(文赋)作为一篇赋文,虽在铺陈文之情状,实也在论作文的用心,同时在(文赋)中陆机自始至终都没忘记自己创作时的各种感受体验。刘现(文心雕龙·序志)有:‘“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道家来解读《种树郭橐驼传》中橐驼的形名、行为、种树之道及寓言形式,这四个方面都可以寻到与道家尤其是里子的对应性关系,这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柳宗元的寓言也许会有一定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9.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我国绘画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它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绘画的起源、兴废、功用、技法、师承、流传、创作等多方面的问题,总结和发展了唐以前的绘画理论,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因此人们称之为“画史之祖”,“画史中最良之书”。本文试从审美创造的角度探讨一下《历代名画记》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