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
儿童哲学对于培养儿童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工具性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其原初意义上对于儿童的"关心"更值得重视。以诺丁斯的关心伦理学作为引导来表明儿童哲学并非仅仅是一项"批判性思维教育"的项目。当哲学为儿童创造了一个充满游戏性和创造性的对话空间,成人与儿童在哲学探究活动中一起重拾对世界的"关心"时,儿童哲学更应该是一种基于"关心"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冯燕  杨妍璐 《福建教育》2022,(29):16-18
幼儿总会在不经意间遇见死亡的现象并表现出谈论的愿望。面对幼儿的疑问,如果教师不能做出适当的回应与支持,那么幼儿对死亡的认识就会停滞不前甚至由此感到焦虑。本文以中班班本化活动“小鹌鹑去哪里”为例来说明,与幼儿谈论死亡现象的方式可以是多元的,通过尝试家园共育、晨间谈话、绘本阅读、表征活动等方式,教师鼓励幼儿释放自己的情感并寻求理性的自我解答。  相似文献   
3.
随着“身体”缺席而引发的教室危机的不断加剧,身体的教育价值逐步为教育界所承认.然而,在我国当下的儿童哲学教育中,“身体”在儿童哲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却尚未得到实践者的重视.因此,要重构用“身体”思考的儿童哲学教育,需要我们理解“身体经验”在儿童哲学活动中的意义与价值.儿童哲学的身体性维度表明,儿童哲学不只是围绕思辨的精神活动,更是一种“身体经验”,它旨在构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基于“身体体验”的共享关系,以此培养出会感受、会行动、会思考的人.  相似文献   
4.
睡觉前,爸爸和女儿一起洗脸.洗着洗着,女儿突然问:"爸爸,毛巾会不会长大?"这时候爸爸很困,不假思索地回应道:"毛巾又不是人,怎么会长大呢?"女儿更为疑惑地问道:"爸爸你快来看,毛巾也在吸水,它是不是像我们人一样喝了水就会长大呢?"  相似文献   
5.
跨文化性是儿童哲学的本质属性,乃在于儿童哲学时常要求我们在儿童与成人之间进行视域的叠加而非视阈的消融。对不可协调的差别进行保持是跨文化哲学的基本主张,理解跨文化性是成人与儿童之间达成意义共创的必要条件。儿童哲学对童年与文明的冲突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和有力的行动,旨在以文化间的视角构建儿童与成人持续共享的可能性框架,协助教育者跨出对成人文化的固执与盲信,跨入对儿童文化的包容与尊重,最终使得一个互相成全、彼此关照的教育世界得以复归。  相似文献   
6.
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极为常见,通过揭示幼儿告状意识的结构和告状行为体验的情境性内涵,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教育学反思。作为童年基本现象的幼儿告状行为,其背后充满着交织的矛盾:在遭遇困境的呼喊中,幼儿本身是“弱小”却又是“强大”的;在渴望被爱的表现中,师幼关系是“亲密”却又是“疏离”的;在守护内心的秩序中,告状行为既是对班级规则的“保存”却又是某种意义上的“瓦解”。以教育现象学理论来审视幼儿园告状行为的复杂性,有助于教师理解告状行为在幼儿自我建构中的成长性意义,最终提升教师的教育机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