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92 毫秒
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周恩来生前十分重视我国的农业发展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高瞻远属的战略思想,如:农业是一种切国民经济的基础,抓紧粮食,多种经营;因地制宜,全面发展;积极稳妥推进中国的家业机械化,现代化等等。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的发展靠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共同合作。政府的行为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高瞻远瞩的政府的积极推动,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经济上取得进展。”但政府如何干预经济、干预的程度怎样才为合适、怎样处理经济发展和经济平等的矛盾?二十世纪初年,梁启超比较详细地探讨了中国工业化过程中政府干预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论张謇的官助民办企业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商关系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必然要碰到的问题。甲午战败后,张謇在深刻反思洋务运动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新型官商关系的准则:“商自经营,官为保护,绅通官商之情”。与同时代的思想家相比,“绅通官商之情”是这一准则的特色和超人之处。而张謇以状元的身份走上实业救国之路,实践“绅通官商之情”这一思想,更是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无法企及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重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平台、规范实践教学过程管理等对计算机实践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世界的眼光、批判的精神(辩证的方法)、大众的方向是民主革命的期毛泽乐文化建设思想的三个特点。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古代利中世纪落后的交通状况造成了各民族彼此之间的相对隔绝。这种相对的隔绝和各民族所面临的自然环境的差异之间的相互结合构成了文化的民族性。近代区别于古代和中世纪的重要特征就在于经济、科学的发展,交通工具的进步,打破了各民族相对隔绝的状态。各民族间的联系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要学习、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结合我国具体的历史和国情.从“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在小范围内容许资本主义存在,更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等多个角度,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这些论述对于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顺利进行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张謇利用外资的思想和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外资是落后国家解决国内资源(包括资金、人才和技术设备)不足、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后起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在实现经济起飞的过程中,都曾不同程度地利用过外国的资金、人才和技术。在中国早期的工业化建设中,张謇也积极主张利用外国的资源,他说“吾财用缺乏,则取之于外国;吾人才缺乏,则取之于外国。彼以其资本、学术以供吾之用,吾即利用其资本、学术以集吾事。”①利用外资在张謇的思想、实践中,特别是实践中,体现为利用外国资本、人才和技术的高度统一,但张謇从理论上阐述得较多的主要属利用…  相似文献   
8.
LIU Chao;LIU Xiaoyang;YANG Hongyu;CAO Qiong;ZHANG Guangjian(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在致力于通过革命改良中国政治的同时,十分关注中国的经济问题。1919年前后,他编定了庞大的利用外资全面推进中国经济建设的《实业计划》。该计划确定中国的经济发展路线是既要经济发展又力求经济平等的民生主义建设路线,经济体制为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两种所有制形式齐头并进的混合体制,并详细勾画了一条优先发展“关键及根本工业”,时适当兼顾“本部工业”发展的不平衡战略。《实业计划》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全面地规划了中国工业化建设的路线、体制和发展战略,成为近代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工业化战略,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星期评论》的创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星期评论》是五四时期由戴季陶、沈玄庐等国民党人创办的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期刊。《星期评论》的创办,从远因或历史背景上看,是中国现代化运动屡遭挫折之后,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结果;从近因上看,是因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五四运动的启迪下,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化启蒙和民众动员的巨大意义。《星期评论》的创办,折射出新文化运动,特别是在这场运动影响下爆发的五四运动,对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的震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