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2篇
体育   74篇
综合类   1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武术文化特色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道”、重“天人合一”、重“意境”、重“辨证思维”、重“防卫”等几方面,探讨武术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2.
浙苏皖赣鲁农民享有基本体育服务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为全面了解广大农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享有基本体育服务的情况,以浙、苏、皖、赣、鲁5省部分农村、农民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从3个不同的层面,分别对乡镇、行政村为农民提供基本体育服务以及农民享有基本体育服务的现状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与研究。针对农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要使广大农民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政府需要为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提供更多的保障,加大对村级体育扶持和帮助的力度,在人、财、物等方面优先为行政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武术百年来遭遇的现代化、体育化改造,致使其传统影响渐渐丢失为立论背景,对当下的武术教育改革现状进行了梳理辨析,指出了武术教育几种典型的误区和盲区。最后,针对高校大学生对武术的认知特点,结合近几年武术教育界提出的几种典型教改思路,提出了新的旨在增加传统文化教育比重,普通高校武术教育改革的理念、思路、模式、目标、教学...  相似文献   
4.
以"象思维"理论为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等谈讨太极拳心法的概念、构建模式、构成要素、原理作用以及运用要点,从而挖掘太极拳心理修炼的内涵及方法。主要结论:作为内家拳之一的太极拳,尤其讲究"心法"的运用,形成了独特的心理训练方法体系;心法是太极拳的灵魂;太极拳心法的构建模式是"意念造型";主要构成要素是点、线、面、体;太极拳心法的原理是"象思维"理论,运用要点是"得意忘形""以意导势""把握分寸"。  相似文献   
5.
为使太极拳发展抓住时代赋予的新机遇,走出当前的困境,首先分析了武术主管部门主抓的太极拳和民间拳师开展的太极拳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太极拳整体发展"一个主体,两个分支"的新格局。"一个主体"即追求"以巧斗力"的"技击之道"的太极拳主脉;"两个分支"即健身养生类太极拳、艺术展现类太极拳。前者的具体发展策略是首先实现现代转型,然后立足于青少年群体打造精品赛事,并进入专业院校和各级普通学校,成为专业课程和学校武术的主打内容;后者的具体发展策略是分别以健身养生和艺术表现为立足点,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形成相应的技术规范,使其真正服务于大众健身和艺术审美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为给深陷困境的传统武术技艺提供突破路径,主要运用对比分析法,在与球类运动、西方武技、日本武道等运动进行对比并深入剖析自身特色基础上,从4方面解析了中华传统武术技艺当代传承发展的具体方略(1)夯实基础,稳固根脉,紧扣最根本的技击本质而传承发展;(2)尽快实现现代转型,完成文明化跨越,步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3)提炼自身特色,紧紧把握“以武会友”,开辟人类武技文明化技艺交流的新方向;(4)进军学校教育领域,充分发挥自身独有的精神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7.
传统武术信仰就是中国人对传统武术技艺、文化的实践以及精神追求。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历史学研究方法等对我国传统武术的信仰内容、消解过程、危机原因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反思。研究认为:中华武术是构成中国人身体领域中的信仰,这一信仰在近一个世纪里渐渐出现了危机,信仰的危机才是中华武术发展没落的根源。结论认为:要拯救传统武术,必先拯救传统武术的信仰,即恢复民众对传统武术的珍爱。无疑,对中华武术的文化自尊、自信是恢复信仰的思想认知前提;重新找回没落的传统武术技击之道是恢复信仰的核心任务;潜心务实、拒绝虚假繁荣,回归传统武术本然才是传统武术人文精神重生的路向。  相似文献   
8.
“国家需要”对武术发展的驱动力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马克思关于"需要"的理论入手,指出国家对武术的需要程度决定了武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历史上的武术之所以在众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一花独秀,是因为其发展受到了国家机器的推动,如古代与军事技术紧密相连,近代与尚武精神直接相关.21世纪武术发展除了竞技武术的出路外,更应该对内顺应"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大潮,将重心转向武术教育,通过彻底改革武术教育体系,将其打造成"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途径;对外立足于增强文化"软实力",展示"和平崛起的中国形象"的实际需要,力争武术进入孔子学院,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实践的具体载体.  相似文献   
9.
从北京亚运会和奥运会主题歌探析中国时代精神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铿锵激昂的《亚洲雄风》与空灵娴静的《我和你》的对比分析,指出:它们分别是对中华民族20世纪“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和21世纪“追求和谐”的时代主题的真实写照。中国文化追求“刚柔相济”的特色决定了当代中国精神是在“追求和谐”的同时,继续坚持“自强不息”,这给中国体育事业的未来发展以新的启示:顺应社会大环境只是重心的偏移,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协调发展才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正途。  相似文献   
10.
为理顺武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确立与“大武术观”相适应的广义武术概念,首先剖析了狭义的“体育武术”概念存在的问题,在回顾武术的体育化进程的基础上,剖析了“坚持武术属于体育范畴”的几个典型观点分别存在的问题,指出并不是所有的武术内容都属于体育,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或是将来,体育都不能涵盖整个武术。基于以上讨论,遵循形式逻辑界定概念的原则,提出广义武术的概念:武术是源于中国的围绕技击而拓展的徒手或持械的人体运动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