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信息传播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
凭感觉,或凭理性,皆觉得当代中国研究似乎已进入一个更加自觉的阶段,以理论美学为基础的多领域、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正以各种形式同步进行。读过《西方审美观源流》(以下简称《源流》),更加印证了我的看法。《源流》就是以新的视角选择编写的一部西方审美理论史,或西方审美经验研究史。名称无关紧要,重要的在于《源流》是中国学人第一次对西方审美理论演变的历史做了发掘、整理和叙述,就西方美学史的研  相似文献   
2.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个重大的课题,理论界似乎应该竭力给予系统的历史研究的努力,因而一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七十年》(以下简称《七十年》)问世,自然引起我的极大的兴趣。我冒着盛夏酷热,读完全书,收获颇丰,觉得《七十年》写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曲折发展的历程、胜利前进的气势,确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相似文献   
3.
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作了辨析;对艺术教育的性质、内容、功能和效应作了考察、审辨和论证;突出阐明了艺术教育关联全面素质教育,可以完善个体与群体素质的陶冶、塑造与建构,促进社会明的进步与提高,从而确证艺术教育是实施与落实全面素质教育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4.
明清实学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由古代到近代过渡的一个中介环节,理应得到相应的历史地位,并加以系统而全面的理解和阐述,但是囿于种种原因,由于选择的研究视角和价值取向的不同,或着重于外在经世一面,或着重于内在心性一面,缺乏统一整全的多侧面的把握,难免造成对明清实学理解的偏狭性。而《明清实学思潮史》以下简称《实学史》),却视野开阔,从纵横两个维度进行探索,理清了实学演变的来龙去脉,开掘了实学研究的新领域,确定了实学应有的历史地位,给人以全新的印象,堪称明清实学研究的一次深化与拓展。《实学史》作为一部学术专著,对明中叶以后出现的而又发生深远影响的实学思潮,第一次经过分析界定之后给予如此的称谓。对于实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美学的基础理论,把审美教育视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已经是美学学科发展的事实,而现实发展的趋势则是一门新学科即美学与教育学相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审美教育学的必然出现。审美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美学中分化出来,它所涉及的基本理论问题,就更显得突出,如研究对象、方法问题,内容、体系问题,还有一些重大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时期,已把社会稳定发展作为改革年代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如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探索改革中社会稳定发展的战略方式,已成为学界关注与研究的重大的时代课题。穆怀中撰著的《震颤中的稳定与发展》(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5年5月版),就从社会学角度对当代中国改革中社会稳定发展问题进行了十分可贵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7.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这个定义,按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肯定不是一个完善的美的定义.这是美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这种不完善,程度如何?表现在哪里?看法就有分歧.过去相当一部分文章,涉及车尔尼雪夫斯基这个定义的,多是誉多毁少,谈到不足之处又多是语焉不详.蔡仪同志近作《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载  相似文献   
8.
读了海外学者傅伟勋教授所著《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一书,从中看到作者就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如何迎接现代西方思想文化的挑战与冲击、如何向现代化转化、如何弘扬与重建而提供的系统见解,深感受益良多。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研究,历来或缺乏批判精神,或有批判精神而又缺乏细密的知性探求所应有的澄清论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学和文化学角度,对艺术交流机制及其运作做了分析和阐述,强调艺术交流受制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却又为现代社会走向文明与进步提供了一种不可取代的助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