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教育   4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炎轩 《教育科学》2006,22(4):51-53
以我国人大复印资料《G1教育学》(1981~2005)所转载的德育论文及其引用著作文献为主要研究样本,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时期或阶段:1981~1988是德育理论研究的科学化阶段;1989~1998是德育理论研究的现代化阶段;1999~2005是德育理论研究的人性化阶段。  相似文献   
2.
组织情境的伦理特征是组织成员道德行为的重要制约因素,推而论之,学校组织的伦理特征必然会影响教师的道德成长。学校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的伦理性表明,高度分工、弱关系的学校组织结构不利于教师道德成长,制度滞后的学校组织文化不利于教师道德成长。要促进教师的道德成长,就必须对学校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的伦理性特征进行改造,以团队任务分工为主导,重构有德性的学校组织结构;以团队制度创建为主线,重建有德性的学校组织文化。  相似文献   
3.
教育教学活动、管理活动与治理活动是学校改进的基本内容。教育教学群体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力量,管理群体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力量,治理群体是治理活动的主体力量;先治理群体,再管理群体,后教育教学群体,是学校改进的空间次序。从相对重要性的角度讲,治理群体在学校改进中要起到引领作用,管理群体在学校改进中要起到示范作用。在专家团队中培养热诚者,在工作团队中梯次推进,是学校改进的群体策略。  相似文献   
4.
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表面上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变化,如课程资源的开发、课堂教学的规划和实施、课后教学评价等行为方式的变化;实质上,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根本上源于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要转变教师教学态度,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态度转变策略。  相似文献   
5.
案例: 随着“砰”的敲门声,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化学教师张教授走进了医学系某班班主任的办公室,气愤地说:“李老师,你们班同学太不像话,偷了两把实验课用的尺子。前两天,其他班也有类似情况  相似文献   
6.
案便: 1997车2月的一天下午,某高校图书馆内,某学生在开架阅览借书处挑选了一册图书,在未办理任何借阅手续、企图将此书夹带出图书馆时,图书防盗器报警,被工作人员发现。“人书俱在”,该生被当场抓获,并很快被认定为偷书行为。  相似文献   
7.
案例: 某大学公共设施损坏严重,尤其是教室、厕所等设施受损频率高、程度深。新添置的课桌等设施,不到一个学期便面目全非。课桌上写满了英语单词、公式定理、赤裸裸的爱情表白以及表现灰色人生基调的调侃、诅咒等话语;厕所里则有一些污言秽语和不堪入目的图画,有人戏称为“课桌文化’和“厕所文化”。这些所谓的“文化”犹如病菌随风飘荡在校园,侵蚀着学子们的心灵。学工处、总务处每学期开学前总需要请工匠油漆、粉刷一次,并进行一些宣传教育和曝  相似文献   
8.
案例:1、2两班是某文科系新招的学生,每个班都指派一名责任心强的老师担任班主任。两年后,两个班都有明显进步,评选“先进班集体”全系师生都将目光集中在这两个班。经过比较,大家发现这两个方面工作都做得很好,不相上下,最后因2班一名学生上年度期末考试时作弊,而把“先进班集体”荣誉拱手让给了1班。  相似文献   
9.
高校德育实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实效性依然不高,指导思想和方式亟待更新。从指导思想来看,高校德育应着眼于诱导管理者和师生员工的生命力创生管理、教学活动,并为管理者和师生员工的德性生成提供良好环境支持。从方式来看,高校德育应寓于师生关系的和谐中、教师与管理者关系的协调中、师生员工与其他相关人员关系的调适中。  相似文献   
10.
共享意愿、共享能力和共享方式是知识共享理论的三大核心主题。目前,教研组教师间知识共享中的实存问题主要表现为意愿低落、能力缺乏和方式陈旧。要促进教研组教师间的知识共享,就要激发教师知识共享的动机,增强教师知识共享的意愿;开展合作交流的技能培训,增进教师知识共享的能力;采用现代化网络手段或多样化方式,增加教师知识共享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