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教育改革是立足现实对传统的批判和继承,引进、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教育创新的文化变革。立足教育现实,反思教育的传统,关注教育过程中的生命历程,进行教育创新,改革才能获得发展的动力,取得预期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提倡对话教学能够促进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对话式教学实践探索的并不多见,本文试图通过呈现一节小学数学课的研究过程,提供课堂研究的一般方法,逐渐推广对话课堂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杨甲睿  张洁 《华章》2007,(8):184
针对我国课堂教学中长期忽视非理性直觉思维培养的现状,本文试图通过剖析直觉思维的概念、直觉思维的特点、结合课堂教学,探讨教学中直觉思维的心理发生机制和培养对策,达到提高学生思维水平,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教育改革是立足现实对传统的批判和继承,引进、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教育创新的文化变革。立足教育现实,反思教育的传统,关注教育过程中的生命历程,进行教育创新,改革才能获得发展的动力,取得预期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支架教学就是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下,通过问题解决和师生之间的互助协作,确立学生自主、自立、自治的学习方式,并最终落实学生认知、情感发展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支架教学之情感模式是在支架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探索和实施支架教学之情感模式,能逐渐改变现实教学中重知轻情、忽视学生发展水平的教学现状。  相似文献   
6.
研究性讲习不单是一种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研习、加工、讲授和反思。具有探究性、综合性、体验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具体包含研习、讲习、反思三个阶段。其组织实施的条件是:一般适合在选修课中有选择的进行;考虑学科的先后顺序;根据研习内容的难度提出教学要求;注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7.
作为人的自我重塑活动,理解始终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质量表征。已有研究缺乏诠释学一般理解逻辑和课堂本性的把握,难以彰显课堂理解的本质。长时段历史考察及逻辑分析表明,诠释学转向催生了理解的"回归对应"逻辑:理解即理解文本创生的世界,世界间遵循回归原理,世界内恪守对应法则。课堂中的"回归对应",意味着人类优秀文化作品是理解的对象,教师不是理解者,而是学生理解的引导者,发展学生理解力是课堂的终极目标。"回归对应"的课堂实践,要把学生理解力的培育植于理解活动之中,提升教师引导理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理解方法的教导。  相似文献   
8.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为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而持有的价值观及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学习方式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质量。然而,已有的研究存在"研究领域狭窄"、"实证研究主导"和"理论与实践分离"等弊端,难以满足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需求。本世纪以来,行动学习研究逐步获得了研究和优化大学生学习方式的方法论适切性,其深入开展既有利于建构"机体主义"专业发展理念,又有助于塑造"自主变革"的专业发展方式,还能为网络化专业发展生态的形成提供助益。确立"机体主义"研究理念,创生多主体协作型研究方式,建构学习方式的扎根理论构成未来大学生学习方式研究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大学的教师教育正在遭遇"教学学术漂移"表层学习盛行"核心素养缺失"的困境,直接影响着职前教师的学习质量."行动学习研究"作为一种整体主义的专业教育形态,把"全人发展"与教学研究相结合,用"项目实践"整合专业学习,注重个体与团队的"互惠创新",有利于变革职前教师的学习方式,培育"终身发展智慧".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结果表明,学习方式的变革让职前教师开始在知识学习上谋求成果创新,在问题解决上追求独立自主,在沟通交流上开辟多元通道,在信息技术运用上寻求审美与创造,教师教育者也由"独白者"转变为"六面人".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校园文化之理解、反思及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园文化是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之分。针对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中认识模糊、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文化活动缺乏、重显性文化轻隐性文化的倾向,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建设的规划和布局,建构学校气韵之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