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7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对朝外交的失误杨齐福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究其失败的原因,当归结于清廷的腐朽无能,而清政府战前在朝鲜问题上的外交失误也直接影响着这场战争的爆发及其走向。由于清廷团于传统的藩属关系,没有明确朝鲜的主权,因而为日本侵略提...  相似文献   
2.
湘军成师后,王珍不愿受制于曾国藩,企图自立门户,而曾国藩为了维护湘军的一体性.封杀王珍,自此两人关系渐渐恶化。王珍在湖南大吏们的支持下,脱离曾国藩而别树一帜.使得湘军陷于分裂状态。其原因主要是双方性格的不合、权力的争夺以及湘军内部缺少强有力的维系纽带等。  相似文献   
3.
科举制度在近代结束上千年的历史,黯然退出历史舞台。人们不仅要问这种维系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为何如此神速地土崩瓦解?这主要是由于科举制度无法适应近代社会转型的需要,但是,近代士人学术风尚的变化则从另一个层面折射出科举制度衰亡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清代台湾因科举考试的实施出现了300多名举人,这些举人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这使他们在台湾文学活动中得以大显身手,其诗歌创作便是例证.台湾举人的诗歌创作就其时间而言大体上可以分为康(熙)雍(正)时期、乾(隆)嘉(庆)时期、道(光)咸(丰)同(治)和光绪时期.台湾举人的诗歌创作就其内容而言是多方面的,有白描式的写实,有应景式的酬唱,也有文献式的记载等.台湾举人之诗歌与内地士人的诗歌不尽相同,自有其特色,体现为母题情结、民俗意识与方言现象.台湾举人之诗歌创作不仅促进了台湾文学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中华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科举考试之现代观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的科举考试制度是历史抉择的产物,也是现代性的发端。更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实行了1300余的科举制度于1905年废除后,因用人没有标准,做官没有限制,致使讨官跑官、任人唯亲、植党营私等弊病变本加厉。这表明尽管科举制度已废,但其内在的合理成分并未因之而消除,考试选才这种方式却没有也不可能废止,于是人们又从不同角度反思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6.
县知事为民国初年县行政长官,而当任知县,“非市井无赖之徒,即党会强梁之辈,流品纷杂,吏治卑污”,为了强化“中央用人行政之权,涤荡地方滥用私人之弊”,更主要是为了强化袁世凯的专制统治,袁世凯的北洋政府“以考试知事实为澄清吏治之根本要图”为由举办知事考试,企图重建公开、刚性和程序化的选官制度。  相似文献   
7.
洋务运动时期科举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运动使科举制度受到冲击,因而不得不有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即是西学东渐、社会需求的反映,又是传统思维时新式考试制度的抗拒。尽管这些变化不大。但也为日后废科举立学校的变革作了有限的准备,而且,这个过程也是十分艰难的。  相似文献   
8.
近代来华传教士对科举制度的反思与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教士来华后对中国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猛烈的批判,他们既批判科举考试空疏的内容和繁琐的形式,又主张保留八股时;既赞赏科举制度的内在价值,又要求增加西学内容;既鼓吹兴办新学校,又倡议保留旧功名。这是传教士“以中较西”和调整传教策略的结果,又是近代中国复杂社会环境的产物,也是部分传教士“中国情结”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杨齐福 《寻根》2005,(3):4-6
科举制度确立于古代中国的封建专制政治由中央集权走向君主集权的隋唐时代。在君主集权政治之下,君主能否有效地控制官员,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科举制度的出现,除了提高官员的职业素质之外,更重要的是满足专制君主控制官员的选拔并由此控制国家权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王鑫与老湘军杨齐福认王鑫,原名开作,字家宾.又字璞山,湖南湘乡人。甘四岁中秀才,入泮后受业于罗泽南门下,深受罗泽南器重.“日夜与讲明善复性,修己治人之道。”①接受了浓厚的封建伦理思想熏陶。他早年在地方事务活动中十分活跃.曾在家乡制订“洙津区乡约”十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