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要 奠立古希腊文明特征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是希腊社会较早实现了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希腊世界自然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希腊本土的农业以小园艺种植业为主体,这导致了手工业的独立,从而加强了平民阶层的势力,造成了政治上的民主化倾向,并最终把希腊世界变成一个庞大的商品市场。一方面,随着小商品生产者的壮大和内部奴役制的废除,希腊人不得不走上奴役外邦人的道路;另一方面,某些资源的过剩及另一些资源的匮乏,迫使希腊人开放自身市场并不断夺取海外市场。由于商品经济中等价交换的原则被引入到城邦的政治生活,城邦国家又以分裂繁殖的方式不断兴起,城邦的公民便有机会成为建立法制社会和追求个人平等权利的先驱。奠立古希腊文明特征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是希腊社会较早实现了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希腊世界自然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希腊本土的农业以小园艺种植业为主体,这导致了手工业的独立,从而加强了平民阶层的势力,造成了政治上的民主化倾向,并最终把希腊世界变成一个庞大的商品市场。一方面,随着小商品生产者的壮大和内部奴役制的废除,希腊人不得不走上奴役外邦人的道路;另一方面,某些资源的过剩及另一些资源的匮乏,迫使希腊人开放自身市场并不断夺取海外市场。由于商品经济中等价交换的原则被引入到城邦  相似文献   
2.
试论西欧农奴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探讨农奴制的起源人手,对西欧中世纪的这一特有现象进行了重新估价.文章认为,中世纪农奴制与罗马帝国的隶农制没有质的区别,只有形式上的不同;日耳曼人的征服并没有给西欧造成一套全新的社会经济制度,而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西欧社会的正常发展,使原有的隶农制凝固化,最终形成为农奴制;农奴制与奴隶制之间也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农奴制中的劳役经济在本质上体现了奴隶制剥削,因此,以劳役剥削为核心的西欧中世纪农奴制远非典型的封建制度.  相似文献   
3.
论基督教的崛起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典奴隶制衰落和中世纪社会诞生这样一个转折时期里,基督教给西欧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重大影响.基督教不是古典文化的毁灭者,而是古典传统的继承者和中东古代多神教文化的集大成者;不是西欧中世纪愚昧的标志,而是这种普遍愚昧状态之下的文明的象征;不是政治混乱的制造者,而是这种混乱局面当中的秩序的代表.此外,基督教在更新西方人的伦理观念和刷新西欧社会风气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因此,对早期基督教应基本加以肯定.  相似文献   
4.
席卷欧洲各国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构成14—16世纪欧洲社会变革的一个整体.把这两个运动各自孤立起来考察的任何企图,都会导致片面的认识;只有首先弄清了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之间的内在关系,才有可能真正理解14—16世纪欧洲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本文将通过路德新教思想与人文主义的比较分析,力图表明: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是当时西欧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的缩影.  相似文献   
5.
在基督教刚刚兴起的最初几十年里,基督徒的主要来源是犹太人,这些犹太基督徒大体上能够遵行摩西律法,他们对犹太民族的批判遵循着古代以色列圣经中自我批评的传统精神;尽管个别基督徒领袖人物死于犹太人之手,但这不过是希伯来人历史上常见的"兄弟相残"的延续而已。进入2世纪以后,随着外邦人基督徒在数量上获得了压倒优势,基督徒对于犹太教的批判开始由自我反省变异成了肆意的攻击,他们充分利用犹太先知们敦促人民悔改的话语,演绎出一整套反犹的理论。不过,在4世纪基督教正式官方化之前,基督徒与犹太人之间仍然存在着难以割舍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妇女闭居是古代和中世纪社会中性别歧视的产物,它在礼教控制下的传统中国最为典型,而在理学勃兴的明代则被推行到极致。这一事实在晚明来华的耶稣会士当中所引起的反应是双重的,一方面,它们以欣喜的态度接受它,认为这是被14至16世纪的社会变革所破坏了的西欧传统妇女规范在远东的重建;另一方面,他们又以忧虑的心情注视着它对宣教工作的不利影响。神父们企图通过种种变通的方式去协调这一矛盾,但并没能成功,其表面的原因是中国人的抵制和西方的教派斗争,而更内在的因素则深藏于两种不同文化的尖锐对立当中。  相似文献   
7.
西欧中世纪社会的人们所模仿的对象,常常是基督教伦理中某一个别方面的典范,这些典范以其身体力行地践履圣经的教诲而赢得广泛共鸣,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在最初时大多不见容于正统学说和权力当局;不过,他们很快就被纳入了制度化的教会圣人的行列。耶稣会的创建人依纳爵·罗耀拉从一名卑微的破落骑士成长为一位基督教圣徒的过程,在西欧中世纪和早期近代的教会史上具有典型意义,他模仿过先前不少圣徒的所作所为,不断扬弃自身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并借助社会环境所提供的条件,走上了成圣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论古代希腊人的中庸精神和参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中道思想的本质特征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互相制约,它的物质基础是封闭式城邦生活与外向型商品经济的对立统一,它的思想渊源则是竞争意识与妥协愿望的矛盾运动.这种思想与东方中道理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以城邦政治生活为出发点,后者则以个人行为为限度.本文穿插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通过对中庸与平等、中庸与党争、中庸与商品经济以及中庸的解体等几个方面的论述,企图揭示出古代希腊人的政治激情与中庸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一) 两性问题是宗教史上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任何宗教理论都无法摆脱它的纠缠,杰出的新教思想家马丁·路德对它毫不例外地怀有浓厚兴趣。从本质上来说,路德的婚姻观是非常激进的,它对于天主教会的婚姻理论与实践采取了近乎全盘否定的态度。路德的第一个激进行为是废除了教士的独身制度。众所周知,早期的基督教并没有把保持贞洁和过独身生活作为一种必须履行的宗教义务,《新约》对于男女是否婚嫁的问题持宽容态度:“你若娶妻,并不是犯罪。处女若出嫁,也不是犯罪。……叫自己的女儿出嫁  相似文献   
10.
利玛窦与晚明中西婚俗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与儒家传统均重视家庭的社会作用,这是晚明来华耶稣会士得以展开中西伦理对话的一个基本前提。可是在这场对话中,源于圣经传统的基督教一夫一妇制与源于儒家地孝文化的纳妄习俗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作为这场对话主要发起人的利玛窦不可能真正理解纳妾制的社会涵义,因此他在婚俗上的妥协和适应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便在很大程度上予示着此次中西交流的未来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