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2022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1.
试论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确立与贯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缘起、内容、形成时间及其发展过程,乃是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政策以至整个远东政策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近年国内学者对这些问题研究颇多,却无统一结论。本文拟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吸收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对这些问题试作分析。 一、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缘起 从新中国成立到朝战爆发前,美国对华政策还处在“等待尘埃落定”时期,具有过渡性质,对华遏制政策的正式确立经历了复杂的过程。甚至在朝战爆发到中国介入朝战前的4个月,美国虽然已转向对华全面敌视政策轨道,包括出兵台湾海峡、宣布台湾“中立化”和政治地位未定,对华实施石油禁运等,但其时美国仍以在远东遏制苏联为中心和直接目标,对华政策仍从属于对苏遏制政策,不具备独立和系统地全面遏制新中国特性。 1950年10月,中国介入朝战并在云山之战、清川江长津湖之战中大败侵朝美军,将之赶回三八线以南地区。在这种情况下,美英于12月初在华盛顿举行首脑会谈,商讨如何应付朝战危机和对华政策诸问题。会谈期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Dean Acheson)几次表示,美国认为中国是苏联的卫星国,因而不承认中国、不能允许中共进入联合国、也不能允许中共夺占台湾及插手对日和约问题,要“尽量对共产党中国制造麻烦”。杜鲁门更强硬  相似文献   
2.
未来 10年 ,将是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并替代旧秩序的关键时期 ,围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国际政治斗争将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展开。尽管美国和西方国家在国际新秩序的构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居于主导地位 ,但决不是说第三世界国家就可以任人宰割 ,无所作为 ,完全屈从西方的优势。相反 ,第三世界仍然是 2 1世纪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新秩序建设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 ,尽管第三世界的整体实力较之美国与西方居于劣势 ,但也有所长 ,且呈增势 ,与美国和西方的实力对比差距无疑正在逐步缩小。其次 ,全球化加深了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性 ,美国及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对第三世界的依赖也在加深。第三 ,在政治上 ,第三世界还是制约美国及西方的霸权主张 ,促使国际新秩序臻于合理的中坚力量。第四 ,从国际格局看 ,第三世界还是世界走向多极化的重要政治基础。第五 ,第三世界是解决全球治理问题 ,建立国际安全保障体系的基本力量。在美国和西方国家占居实力优势和主导地位的不利条件下 ,第三世界国家要挫败美国与西方支持的国际新秩序模式 ,争取建立符合自己发展利益要求的、以公平、公正为原则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必须经过不懈努力。首先 ,要坚持不懈地发展综  相似文献   
3.
英美对新中国政策分歧及根源浅探林利民关键词美,英,对华政策,分歧1949年,中国内政演变的基本定局是:蒋介石政权已遭彻底失败,中共夺取全国政权指日可待。面对这一新变局,美英对华政策开始发生分歧,它主要表现在对新中国的经济政策;承认新中国;新中国在联合...  相似文献   
4.
新文科建设和通识教育均是我国高校顺应时代发展变革、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举措。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通识教育在理念内涵、本土创新、目标定位、资源融合等方面迎来发展的全新机遇。与此同时,“理念”与“实践”之间的偏离以及“精英课”与“水课”之间的差距是通识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的路径是:精准把握通识教育的定位,构建基于中国文化的通识教育体系,建立完备的通识教育管理系统、具有深度的通识课程体系,探索以综合能力提升为主的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5.
像中心崛起一样,印度崛起也成为了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一些西方名人,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等,甚至宣称印度比中国更有发展潜力,更有后劲。  相似文献   
6.
1949年1月20日,艾奇逊出任美国国务卿,次日,蒋介石“引退”,美国对华政策作何选择一时更为引人瞩目。其时人民解放战争胜负已成定局,蒋政权全面崩溃和中共夺取全国胜利指日可待。上任伊始,艾奇逊必须回答这些问题:1.如何对待蒋政权,是继续支持它还是抛弃它,2.如何对待呼之欲出的新政权,是承认它还是公开敌视它?3.实行什么样的对台政策?是把它归还给新中国还是割裂它?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于莆田湄洲湾梯吴海区,采用在聚乙烯网箱中箱式吊养皱纹盘鲍(Haliotisdiscus)15箱,共1500笼,养殖水面217m2。共投入平均壳长1.2cm幼鲍10.68万个,经26个月饲养,共养成商品鲍45540个,总重量2096kg。最大壳长7.5cm,囊大体重60g;最小壳长5.0cm,最小体重30g;平均壳长6.7cm,平均体重46g。成活率42.64%,饵料系数3.0左右。创产值59.51万元,获利润2573万元。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白皮书编纂发表经过及美政府编发该文件的意图,认为美编发白皮书意在推卸对蒋政权失败所负的“责任”,并为与蒋政权脱离关系作准备,应付国内反对派批评。在分析各方反应时,文章认为国民党受打击最重,却作了冷处理,是敢怒而不敢言;中共发起了一场批判白皮书的运动;美国内反对派掀起了“辱骂风暴”。文章也分析了各方作不同反应的原因:国民党方面作冷处理是为继续争取美援;中共是要通过批判白皮书教育全党,转向中国革命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美国内政府反对派则由抨击白皮书转向“谁丢失中国”的政治辩论。总之,白皮书是一份不成功的历史文件,其实际政治后果与其炮制者的最初意图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9.
战后美国远东政策无疑以反苏反共和建立远东霸权为中心内容。但在不同时期又各有其特点。认真考察,朝鲜战争以后的美国远东政策与40年代末相比已有很大区别。本文拟对这些变化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分离西藏政策的出笼与破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藏政策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内容之一,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美对华政策的性质、特点和演变方向。本文拟依据美《对外关系文件集》披露的材料,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对西藏政策作一剖析,揭示美国政府当时如何阴谋从中国分离西藏及这一阴谋又如何破产。一1948年夏秋之间,随着中国政局变化发展,美国政府显露出调整其对西藏政策的最初迹象。这年7月,中国西藏地方政府未经当时代表中国中央政府的国民党政府批准,擅自组织了一个西藏“商务代表团”赴美访问,美驻香港领事馆未得国民党政府同意,便给这个代表团颁发了赴美签证。该团访美的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