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入了守正创新的发展阶段。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顶层规划设计,聚焦发展瓶颈问题,把握关键点位,在理念和实践上双重助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立足当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需着力加强队伍制度化建设,着力发挥辅导员协同育人功能,关注其职业幸福感,进一步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的幸福观,是根植于人的生存实践的幸福观,是实践批判的幸福观,是改变世界、追求解放的幸福观。感性的生存实践是其现实基础,实践批判、内在超越是其内在精神和实现路径,改变世界、追求解放是其价值旨趣。  相似文献   
3.
关于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对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辅导员科研能力的主要地位,准确把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内涵,深入研究培育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是当前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需要着重解决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高校辅导员是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科研能力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形成机理的运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应从横向、纵向和综合三个维度进行研究,把握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形成的内在规律,合理构筑和不断优化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培养机制,从而进一步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相似文献   
5.
柏路  包崇庆 《人民教育》2023,(Z3):18-21
教育强国建设要在风云激荡的大变革中保持文化主体性,需要在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中汲取智慧与方法。从建设目标来看,应坚持“文以化人”,建设“以德为先、育人为本”“文脉赓续、家园渴盼”“开放包容、理想同构”的教育强国;从建设体系来看,应坚持“文以明道”,以“亘古亘新、变法有恒”之智、“博采众长、内生发展”之道、“一域深耕,全局赋能”之法,架构教育强国的思维体系、实践体系与功能体系;从建设形态来看,应坚持“文益天下”,建设彰显文明气质、凝聚文明共识、推动文明发展的教育强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在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度展开中挺膺担当。  相似文献   
6.
公共性作为个人在共同体中获得自由个性的秩序创制,日趋成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在品质与价值期待。从功能论视角来看,公共性能够以“个人—共同体”相统一的类思维,推进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形成价值共识、资源共享与文明共创的关系构序。在构建新文明范式的境遇下,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呼吁着一幅内嵌文明意蕴与文明逻辑的公共性图景,即公共价值的理性自觉、公共文化的繁荣有序与公共意义的实践创生。为此,要不断推进“个性化”与“社会化”有机整合的公共价值引领、“外援型”与“内生型”深度嵌合的公共文化服务、“观念性”与“实践性”高度耦合的公共意义构建,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公共性品质。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自觉,确证与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标识性、协调互契性与主体创造性的鲜明品格。从历史与当代的转换逻辑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标识的时代写照,表征为鲜明的民族品格、独特的政党智慧、深沉的人类情怀;从物质与精神的协调逻辑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运行方式,表征为文化生产的高质发展、德法并治的治理格局、美德良序的生活图景;从个人与社会的辩证逻辑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的主体创生,表征为健全的现代人格、高迈的现代素质、文明的现代观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