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2013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柯彤 《中国教师》2013,(17):8-12
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师》:近年来,教师对学生恶语相加、身体惩罚、器官伤害等现象时有发生。您怎样看待这些现象?责任是否全在于教师职业道德的丧失?边玉芳:我认为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这个问  相似文献   
2.
柯彤 《中国教师》2013,(17):17-19,45
蒋莉,毕业于杭州大学心理学系,曾获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与杭州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教育领导学硕士学位,赴美国留学获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曾任杭州市胜利小学校长,现任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中国教师》:近年来,教师对学生恶语相加、身体惩罚、器官伤害等现象时有发生。您怎样看待这些现象?责任是否全在于教师职业道德的丧失?蒋莉:确实,近年来屡有教师违反师德的恶性现象见诸报端。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相似文献   
3.
随着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在我国的传播,"关怀"成为一个教育热词。诺丁斯认为:"教师必须是一个关怀者,是一个并非以教育者身份出现的关怀者。"然而,人们往往强调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怀,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与责任感,却忽略了教师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对教师心理需求的关照成为我们今天学校教育的一个盲区。其实,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是教师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多的事件让我们意识到,广大中小学教师也亟需心理关怀。  相似文献   
4.
柯彤 《中国教师》2013,(13):77-78
与《死亡诗社》一样,《放牛班的春天》也是教育主题片领域赫赫有名的经典之作。但是,如同所有这类影片一样,当它被打上"教育主题"的烙印,似乎就让人失去了新鲜感和兴趣,因为它们往往都不外乎一个主题——一位好教师改变一群学生。然而,教育的真谛往往就在于这个"改变"的过程之中。一"放牛班的春天"译得很巧妙,有点熟悉又有点陌生,单是读着都让人不禁漾出笑容,我看完影片仍  相似文献   
5.
江西的景德镇素有"世界瓷都"之称,这里的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蜚声海内外。景德镇自五代开始生产瓷器,宋、元两代迅速发展,至明、清时在珠山设皇家御厂,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2006年5月20日,流传千年的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分工细致,最核心的包括拉坯、利坯、画坯、施釉和烧窑等五项工序。  相似文献   
6.
柯彤 《中国教师》2013,(11):3-6
郭龙生,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广播电视语言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现为中国社会语言学会秘书长,北京市语言学会监事长。《中国教师》:在当前网络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等现象的影响下,整个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  相似文献   
7.
柯彤 《中国教师》2013,(11):7-11
孙炜,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理论、语义学。《中国教师》: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当前网络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等现象对90后、00后青少年的语言文字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柯彤 《中国教师》2013,(11):11-14,52
何杰,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员,曾荣获北京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北京市班主任"紫禁杯"特等奖、北京市高中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相似文献   
9.
《中国教师》:在当前网络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等现象的影响下,整个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于语言文字工作而言,面临着怎样的新形势? 郭龙生:新中国成立以来,语言文字工作者经过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使我国语言文字应用达到目前的水平.据调查,目前全国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的人数比例可望达到75%以上,社会用字与汉语拼音应用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是进一步做好语言文字工作的现实基础,也是实现新世纪语言文字工作奋斗目标的起点与前提.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愈加频繁的中外经贸往来促使中外语言文化交流逐步增加,大量多语言商贸人才走出国门,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贸易往来.此外,在当今社会发展的新阶段,语言文字工作也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概言之,机遇与挑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柯彤 《中国教师》2013,(17):13-16
曲连坤,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兼职教授,任中国妇联家庭教育专家讲师团讲师,原石家庄教科所所长。《中国教师》:近年来,教师对学生恶语相加、身体惩罚、器官伤害等现象时有发生。您怎样看待这些现象?责任是否全在于教师职业道德的丧失?曲连坤:我认为这些现象的背后主要不是教师职业道德问题,而是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其实,这些教师本身是爱学生的,也是爱这个职业的,打骂学生的原因,用他们很简单的一个回答就是"我也是为了学生",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他们的方法不得当,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