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中西方文化始终处于一种较为紧张的对峙状态,这构成20世纪中国文学民族化的基本背景,新文学的民族化在第一个十年取得的成功与此后所遭受的挫折均可以在此背景下得到解释,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中西文化交流环境必将进一步宽松,新世纪中国文学民族进化程也必将进一步加速。  相似文献   
2.
回顾了民主与科学在中国的坎坷历程,认为目前要标本兼治,既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更要努力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3.
<正> 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到一个“党外的布尔什维克”,鲁迅的思想无疑经历过巨大的飞跃。对于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他的认识也同样经历过一个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如对尼采的认识就经过了从肯定到否定的明显变化,但对于老庄思想,他却以坚决的批判态度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从1907年至1936年,先后三十余次提到老庄及其思想与著作,并且以《史记》、《庄子》为基础,创作了以老庄为主要人物的历史小说《出关》、《起死》,鲁迅对老庄思想这种持久的注意、自始至终的批判是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4.
《雷雨》中周冲与四凤、周萍与四凤、周朴园与侍萍三个共时性恋爱故事构成互文本关系,共同组成一个历时性大故事:富豪子弟对下层劳动女性的始乱终弃。《雷雨》是曹禺以自己的人生体验结合其对社会的观察而做成的“人生模型”,是以爱情为外壳的男人成长的寓言以及作家个人的成人仪式。  相似文献   
5.
1920年代女作家群小说物象分实象、比象、兴象三类,又以兴象为主,其中季节、水及花草树木等物象所占比重较大。实象没有受到充分重视,比象在小说中的各类功能虽得到初步把握,但有待进一步拓展。物象的运用,明显地影响到女作家群小说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6.
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物的丰盛使得平等真正成为两性伦理的基本准则;性的消费性特征日趋明显,两性关系乱象丛生。而婚姻合同化在本质上是将婚姻由爱情伦理置换成契约关系,它是时代的产物,却与婚姻的本质相悖。  相似文献   
7.
<正> 刘恒通常都是被当作“新写实”作家来谈论的。而新写实小说对主题的消解、对故事的淡化、对原物原汁的日常生活的偏嗜,都直接导致了小说内容的“原生态”。琐碎的生活细节的铺排成了小说内容的主体,结构安排上即是所谓生活流顺时序的自然流动,只求自然而无须考究,甚至可以说精巧的结构正是新写实作家所回避的,因为那难免与其生活化的总体特色有些不协调。如此,“新写实”作品似乎与“内在结构”不大有缘。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的对比艺术孕育于时代的矛盾、个人的经历,是他独特思维方式的外化。它突出表现在主题的提炼、人物的塑造、作品的结构等方面。对比形成鲁迅小说凝炼含蓄、悲喜交融的风格及其作品的系统性与互补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万里无云》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在广泛的联系中以新的角度透视了启蒙者、民众及封闭的五人坪文化,从而获得较为深厚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0.
巴金小说的激情风格首先表现为强烈主观情感的抒发,这决定了其小说物象突出的主观色彩;其次表现为作家情感表达方式的直露,又形成了物象运用的体系化特征,即通过对某些物象的反复运用而形成一种核心物象,在其周围聚集起一系列与主观情感相对应的同义或反义物象,形成具有内在情感张力的物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