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随着体闲娱乐行业的日益增多,于是KVT迎面而来.它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产物,对城市生活质量水平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了KTV的起源与发展,并对KTV室内声学设计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最优化设计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媒体教学的最优化设计要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在《大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宜把握以下三个修正原则:适度原则——强调避免多媒体全面包办课堂,要充分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适时原则——强调多媒体手段要在合适的时间段出现,发挥最佳效果;适体原则——要求不同的教育内容分别使用不同的多媒体手段,固体制宜。  相似文献   
3.
叶赛宁在其后期创作中,展现出不同于前期的一种矛盾心态,即对工业化、城市化认同的同时,又依恋旧农村与大自然。这种矛盾心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叶赛宁对乡村情感的深厚不舍;诗人的个性气质与时代要求脱节;诗人保持独立人格的要求与政治环境不和;文学界权威的偏见严重地伤害了诗人创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诗人叶赛宁乡村抒情诗忧郁而舒缓,饱含着对自然万物的深深眷恋。基于21世纪全新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审读,可以发现诗人超前的自然意识,它由"浑融万物的和谐意识"与"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平等意识"构成,前者体现于人与自然的互通性、交流性、同一性特征,而后者则表现于诗人对诗作中动物、植物等诗歌意象的人道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5.
师范生在《语文》学习中采取的“课前五分钟演讲法”被证实是极有效果的。在演讲活动中,他们具有学生与(准)教师的复合身份,构成了“三重角色环”——知识获取者与传递者、道德修进者与引路者、能力练习者与示范者等六类身份,互为依托,相为关联。认清师范生在演讲练习中扮演的角色,找准位置,将更加有效地提升我们的教学效果,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师范类院校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在解构主义视域下,以《哈姆莱特》为例,自历史传统视角可以观察其人文主义者的反思主题,自观众审美的视角可以发现惊心动魄的复仇主题,自道德批判的视角可以讨论其对罪恶欲望的抨击主题,自古典主义的视角可以了解其悲剧英雄的抗争主题,自现代哲学的视角可以体味其人类本体的认识主题,自心理分析的视角可以考察其恋母情结主题。高中语文的文学教学在主题确定上可以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教师的话语权威应让位于学生的自体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设计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及其图形设备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工作,称为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 Aided Design),简称CAD。  相似文献   
8.
叶赛宁生长于俄罗斯乡村,乡村是他的心灵栖居地,也是他创作的不竭源泉。进入城市之后,叶赛宁虽然赢得了至高名望,但也因颓废的生活态度陷入了精神危机,其创作上趋于阴暗消沉,与城市的对立情绪明显。在其生命末期,他也力图尝试调和自己在对待乡村与城市认识上的矛盾,无奈基于失败的婚姻和评论界的不公正对待,最终仍是以悲剧收场。  相似文献   
9.
白银时代著名诗人叶赛宁的作品,尤其是其乡村抒情诗已被公认为俄罗斯诗歌宝库中的明珠,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但关于叶赛宁及其创作的历史地位、价值等,在苏联时期的评价却经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大体上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解冻文学的出现为分水岭,前后两段时期呈现出明显的抑扬区别。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中期,评论界对叶赛宁及其创作抱有明显的偏见,他们将叶赛宁划定为"农民诗人",认为他只适合写乡村题材,且格调不高,过低地认识了叶赛宁对苏维埃诗歌所起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文学解冻,叶赛宁被重新评价,其创作的价值被再次发现,评论界在诗人的爱国情感、意象派风格、农民倾向、历史地位等问题上形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10.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愈发受到关注,休闲教育可以作为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一种新模式。本文旨在探讨休闲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作用,唤起教育界对休闲教育的重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