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春秋乐安是妫姓孙氏祖堂,学术界普遍认可乐安为孙武故里。《元和姓纂》明确记载"魏故属乐安",考索唐代重视郡望的时风,辨析孙氏碑志关于乐安与安乐的记载,春秋乐安在唐魏州元城县(今大名县东南部)。考察乐安孙氏的播迁地,今大名县束馆镇是孙武后裔北迁后的居住地,马陵之战后孙膑始率族自束馆镇迁往齐安乐(今山东阳谷县安乐镇)。由分流乐安的分支郡望回溯寻根,确证束馆镇就是春秋乐安的今地。  相似文献   
2.
五鹿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地名,得名源自周穆王。齐桓公“以卫诸夏之地”,在五鹿山西南筑五鹿城。经实地调查,详考文献,五鹿山主体在今河北省大名县卫河东侧,北部延伸至山东省冠县和莘县;五鹿城在今大名县石家寨村;晋文公乞食处不在五鹿城,而在五鹿山南麓的马陵至束馆之间的古莘道上,而河南省南乐县五楼说是因音近而生误,濮阳县五鹿城属文献错录,清丰说属误载。  相似文献   
3.
北宋末年的宋江三十六人起义是《水浒传》的原型,对后世影响很大。宋江受招安导致起义失败,李若水写于在元城县尉任上的一首纪实诗《捕盗偶成》对此有所披露。经考证,宋江等人宣和三年末在大名府活动,宣和四年二月在大名府接受招安,不久率部开进大名府城,接受招安后,即率部随宋军参加伐辽。在宋江受招安这个情节上,《水浒传》基本忠于历史原貌,只是为了故事情节的需要,将宋江率部开进的大名府城指为东京开封府城。  相似文献   
4.
五鹿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地名,得名源自周穆王。齐桓公“以卫诸夏之地”,在五鹿山西南筑五鹿城。经实地调查,详考文献,五鹿山主体在今河北省大名县卫河东侧,北部延伸至山东省冠县和莘县;五鹿城在今大名县石家寨村;晋文公乞食处不在五鹿城,而在五鹿山南麓的马陵至束馆之间的古莘道上,而河南省南乐县五楼说是因音近而生误,濮阳县五鹿城属文献错录,清丰说属误载。  相似文献   
5.
唐代丧葬有权葬风俗,出土于馆陶县徐万仓村的《唐故许氏夫人墓志铭》即是一方权葬墓志。许氏夫人权葬在"魏县西北一里",即是今大名县杨桥镇祝村东的魏县故城,并非今大名县万堤镇魏县屯村,馆陶县徐万仓村是许氏夫人在丈夫百年后的夫妇合葬地。许氏夫人墓志中的"东临御水"是指唐魏县故城东有隋唐大运河,而馆陶县徐万仓村在唐代不存在大运河支流。  相似文献   
6.
民国大名县系魏县、元城县并入大名县而成,旧魏县、元城县士绅发起的复县分治运动对民国《大名县志》的编纂影响至深,直接导致某些史料与史实相悖,使民国《大名县志》名为一县县志实则大、元、魏三县合志,这在民国县志中颇为罕见。  相似文献   
7.
陶丘是馆陶县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地名,因战国时期赵王于陶丘一侧建置驿馆,故称馆陶,然陶丘今地何在始终未得到解决。本文爬梳文献,辨陶丘地望上的四说之误,结合唐代碑石对陶丘的记载,考证得出陶丘,在北宋又称陶山,其地在今馆陶县浅口村西南。在今馆陶县武范庄村北有一座古城池,它是战国时期赵王所置的驿馆,也是唐元和年间至北宋元丰四年间的馆陶县治,北宋元丰年间为避黄河水患馆陶县治又搬迁至高囤村(今分为张高庄、古高庄、韩高庄、武高庄四个村庄)。这两处县治在馆陶县历史上失载。  相似文献   
8.
“大名”作为府、县政区名称,语源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郭偃的卜辞“万,盈数也;魏,大名也。”“大名”的语义释为“高大之极”,是大名府、大名县的独有解释,上古读音为“daiming”,清末在西方传教士的影响下改读“daming”。因“魏,大名也”的卜辞吉兆,魏氏的郡望“大名堂”、三国曹魏和拓跋珪北魏的国号均取义这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