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1.
冷月高挂,寒风萧瑟。这是个冬季的夜晚。徐庶彻夜未眠,坐于摇曳的烛光前,手中紧握着早上母亲从许昌捎来的书信,凝望着烛泪淋漓的烛台。窗户被寒风吹得呼呼地颤抖着,披风从他的肩上滑落下来,他丝毫没有察觉。他双眉紧锁,在前厅踱着步,烛光把他瘦长的身影映在竹帘上,幻化成大江中翻腾的浪涛,他像置身在船的颠簸中,晕乎乎不知所以然。徐庶再展开从曹营捎来的家书,从头到尾细读了一遍又一遍。字里行间,流露出母亲对儿子心急如焚的呼唤:“吾今命若悬线,操若得汝降,能免吾死,可念劬劳之恩,星夜前来,以全孝道。”徐庶是有名的孝子,读罢家书,归心似…  相似文献   
2.
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移动终端日益普及、开放教育资源蓬勃发展与优质学习资源亟需建设的背景下,微课程逐渐成为热点并在实践层面上出现了众多尝试。但目前研究者与教师对微课程的诠释与界定众说纷纭,实施形式纷繁多样,故该文首先对"微"概念及微课程的实践现状与案例进行梳理与总结,从教育信息化理念的转向、优质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变革学习方式的角度阐释微课程的理念、特点与意义,展望微课程的应用趋势: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资源的建设、优秀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改变课堂结构与学习模式,最后针对现实微课程实践先行而理论滞后的现状,基于学习科学中设计研究法的思想,为今后微课程研究建言,以期为微课程如何更好地促进教育改革寻求启示。  相似文献   
3.
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8年,美国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对微课程(Micro-lecture)理念作了系统阐释,很快在实践层面就出现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成为热点。然而,目前关于微课程的研究大多仍在阐释其理念与应用前景,故需要对实践中的微课程模式进行深入的审视与总结,以期为微课程理念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寻求启示。本文首先对微课程缘起进行梳理,指出微课程与微型学习(Micro-learning)、微型课程(Micro-lesson)等"微"概念有所区别,但又遵循相同的教育思想;然后采用内容分析法,融合网络课程评价标准与微课程理念作为新的分析框架,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微课程网络学习资源(可汗学院、TEDEd、佛山微课)的设计进行比较,寻求微课程理念的共性与特性;最后融会三者优势,建构能有效促进学习的微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4.
为寻求教育学研究生课程自身形态上的突破,本着"以‘学习科学’之名,行‘学习科学’之实"的理念,研究者扎根于N大学教育研究院"学习科学导论"(双语)研究生课程的现实情境,试图以学习科学代表性方法论设计研究为指导,历经近三年的三轮迭代循环,应用已有研究成果形成参与式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和设计框架,逐步建构和完善参与式学习环境。参与式学习环境是一种促进学生通过参与真实实践活动而实现有效学习的支持性环境,学生作为"共同设计者"与教学团队协作设计和实施教学,从而使他们能够从参与式学习环境中获得更多机会以提升专业实践技能并发展其专业身份。为了探明参与式学习环境的有效性,研究者综合采用课堂观察、视/音频记录、问卷调查与访谈等多种方法对参与式学习环境设计的演变过程及学生在其中的表现与体验做出详细记录,并收集学生在参与式学习环境中所生产的各类产品(如反思周记、教学方案等)以了解学生在参与式学习环境中的发展。研究结果显示,全体学生表示出对参与的积极态度,认为这种参与在教育学研究生课程中是必要的体验;通过参与设计实践,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学习科学的相关知识,增强了专业实践技能,并且提升了对教育实践和研究的认识;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参与式学习环境也获得了持续性改善,由此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课程体验,形成更符合学习者需求的课程;学生参与受到时间与精力、学习观念、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团队协作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学习共同体内部的人际/组间互动与协作是保证和促进学生参与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