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1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解题则是学好数学的必要。作为一个数学教师,除了自身应具有优良的解题品质外,还应帮助学生建立优良的解题品质。基于这种思考,教师过去那种解题教学过程——首先分析解题思路(总是成功!),写出解题过程,然后就让学生练习解题或教师再讲下一道题目的做法,使师生均陷入了“题海”,虽然题目解了不少,也包括解了一些难题,但终因对问题总  相似文献   
2.
运算的合理性是提高运算能力的核心。运算错误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运算不合理带来的。特别是较大或较繁数据的运算更是如此。笔者在解题实践中体会到:一般情况下,较大或较繁数据的计算,虽可按常规方法计算(较繁),但如果我们重视全面分析出题目中显见的或隐含的一切条件,注意数量特征,巧用字母代数,化“已知”为“未知”,往往却能导出减少计算,提高速度的合理解法。下面略举数例,以作说明。  相似文献   
3.
初一决赛 (1995-04-02上午8:30-10:30) 一、选择题(每小题7分,共49分) 1.计算(-1)~3 (-(3/2))~2-(-(5/6))÷(-(10/3))的结果是( )。 (A)1 (B)3 (C)-3 (D)-1 2.30以内的奇质数的平均数最接近的数是  相似文献   
4.
在一九九二年五月举行的“第九届缙云杯初中数学邀请赛”中,有如下一道15分的应用题: 甲、乙两人自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在距B地5千米处相遇,各自到达对方出发地时立即返回,又A地1千米处相遇,求A、B两地的距离。此题作为初一和初二参赛学生的必作题,以其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且能较好地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体现《数学竞赛大纲》的精神而不失为一道好题阅卷中,我们发现不少考生给出了与“参考解答”同一思考方式,即在设直接未知数后,还创设了“设而不求”的辅助未知数帮助方程的建立(这正是命题者目的所在),这是令人可喜的,但是,此题有无简捷的解法呢?其实,只要我们善于抓住问题中的“不变  相似文献   
5.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又有人把"教学"解释为:教学生学.这与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的"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地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是不谋而合的.因此,怎样培养中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特别是初一新生自学数学的能力(万事开头难),  相似文献   
6.
7.
同一所学校的老师,刚分进学校时差别不是很大,可是在一起工作10年20年就天差地别了,有的成长为专家型教师,有的还停留在经验型教师。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8.
“已知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求作一个新方程,使它的各根与原方程各根具有某种关系”是一元二次方程一章中一类重要题型,课本介绍了运用“韦达定理”入手的一般解法.这里,我们请同学们认识另一种方法——“变根代换法”.它使求作新方程与原方程根之间具有“倒数”、“相反数”、“倍数”、“某次方”或“相  相似文献   
9.
在近一年的教学中,我在学校总体目标管理指导下,利用单元教学目标管理的方式,在探索大面积转变初三数学差生成绩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取得了明显效果。我的教学路子是按“以退为进,逆进达标”走过来的。一、“以退为进,递进达标”必须从根本上树立差生的学习信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