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文化理论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1.
民间文学是一种生活化的文学,是文学和生活的统一。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有着自己独立的价值和意义,它能够逸出生活,成为书面文学,也能在其他复杂体裁中发挥自己独特的结构功能。所以,我们在强调民间文学的生活性的同时,也应注意到民间文学艺术形式或体裁形式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明清话本小说中存在大量再嫁故事,此类故事因情节结构和情感表达方面的共通而形成一些各具特点的叙事模式。这些叙事模式可以分为再嫁复归、再嫁守节、私通再嫁、被逼再嫁和自愿再嫁五种类型。明清时代,妇女再嫁十分普遍,种种再嫁叙事模式正是对妇女婚姻生活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审美再现,而不同叙事模式间的情节内容和情感表达的差异与话本小说作者的创作倾向密切相关。从整体上看,再嫁叙事模式更倾向于对妇女再嫁的理解和同情,这是市民情趣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媒人是宋元话本小说中的重要角色,他们有着鲜明的群体特征,同时也是小说中的"结构性人物",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宋元话本中还有不同类型的说媒场景,说媒场景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话本小说市井氛围的营造和情节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歌谣》周刊对民间文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其研究方法也应得到重视。文章对周刊中两种主要研究方法的兴起和实践进行认真梳理,并对产生原因作了初步分析,以期对学术史研究和歌谣研究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5.
梅东伟 《天中学刊》2014,29(6):76-82
“以俗为戏”是李渔小说婚俗叙事的基本价值取向.李渔继承了晚明士人中流行的享乐之风和晚明思想中的怀疑精神,这种风气、精神和李渔个性的结合体现在文学创作上便是“自娱娱人”与追求“新奇”小说观念的形成.“以俗为戏”是这种小说观念的鲜明体现.“以俗为戏”的价值取向在小说叙事中主要表现在形象设置、情节构织和叙述语言的戏谑化等方面.“以俗为戏”这一叙事价值取向表达了士子对僵化婚姻礼俗的某种置疑,瓦解了话本小说婚俗叙事的教化倾向,赋予婚俗一种崭新的叙事形象和价值;但也不免陷入媚俗的境地,稀释了这一题材应有的批判价值.  相似文献   
6.
梅东伟 《天中学刊》2012,27(5):54-58
现存的"东京话本"形象地展示了宋元时代东京的"市井"风貌。东京的市井名胜,为小说人物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场所,而市井人物活动又反衬出名胜的市井色彩。东京话本描绘了当时东京的多种社会民俗:节日民俗为故事发生提供了特定的时空框架,也使叙事本身濡染了市井节日情调;婚嫁习俗则以场景形式再现了市井东京的嫁娶风貌;而宫廷贵人、未发迹的英雄和落第士子、市井细民、市井义士和无赖等则展示了东京市井人物的层次类型。它们为我们了解北宋的东京习俗、东京社会民众心理和东京的市井文化保存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梅东伟 《天中学刊》2013,28(1):102-106
歌谣是民间文学的重要体裁类型之一,对它的研究大致有三种路径:以文字文本为中心的民间文艺学研究,以活态文本的展演为中心的口头诗学与表演诗学研究,以作家文学文体为中心的文艺学研究.任何方法都是与研究者的价值取向相联系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决定了研究方法.现代民间价值立场的确立和民俗学遗留物思想的影响,使歌谣的记录文本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对歌谣展演过程和具体语境的重视促使了口头诗学和表演诗学的兴起和应用;作家文学的本位立场使歌谣成为文学研究的价值附庸.  相似文献   
8.
婚俗不仅包括婚俗形态和婚俗仪礼,还应包括婚姻关系建立后男女之间的婚俗秩序。传统婚俗强调男尊女卑,强调婚俗秩序中女性的民俗责任,而忽视男性在民俗秩序应尽的义务。"三言""二拍"的婚俗书写,坚守了这样的婚俗秩序。但冯梦龙和凌氵蒙初毕竟是身处晚明的进步分子,在时代启蒙思潮的影响下,他们的婚俗书写也表达了尊重女性、赋予男性相应责任和义务,从而达到男义女贞的理想婚俗秩序的观念。这种婚俗观念是建立在婚姻双方情感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