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现今世界上最优秀的艺术作品和最伟大的科学成就,都是人类劳动和思维的结晶。人们凭借思维能力去创造人间奇绩。恩格斯赞美人的思维是“在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我们应当重视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让这人类智慧的花朵开放得更加鲜艳夺目,为未来世界创造出更多更美的物质财富和精神食粮。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从形象思维占优势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占优势。儿童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时期正处在形象思维特别活跃的阶段。他们对具体形象的材料不仅容易理解,而且非常感兴趣,形象记忆能力也比较强,想象既丰富又逼真。他们听到有趣的童话故事,常常信以为真,容易置身于童话世界之中。对他们所见所闻.也富于联想。有的孩子看到天上的乌云,便写道:“乌云乌云天上飞,我对乌云把话提:乌云你呀别神气,长大我要管住你,叫你走开就走开,叫你下雨就下雨。”有的孩子望着月亮就写道:“灯下做作业,月儿探头望,我对月儿笑,悄悄  相似文献   
2.
抚育者说     
抚育者的使命是把关注和保护婴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把“健康第一”的抚育理念贯穿于保育的全过程,以至于奠定其终生发展。我们要千方百计地让宝宝健康强壮少生病,要创造条件让宝宝在自由、自然、自主的活动空间中得到舒畅的发展。我们要从宝宝诞生之日起就为他的心理健康发展、人格完善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作者回顾了与朱小蔓教授合作研究"情感教育"的近二十年的经历,着重叙述了两人的书信往来及学术探讨,反映了朱小蔓的学术理念、审美感受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4.
爱是生命的火花,真善美是人生的追求,自由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要将自由、尊重、关爱与和谐给予每个孩子,让他们从小能在自由中哺育创造,在尊重中培养自信,在关爱中感受幸福,在和谐中健康成长。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蕴有极为细腻、敏感而又善良、爱美的琴弦,让我们像钢琴家熟悉每一个琴键那样去了解每一个孩子,去谱写人生的第一乐章。我们是道德情感教育论者,智慧之真、道德之善、心灵之美,需要从小培养。完美的人格,源于父母之爱、师生之情、伙伴之亲、祖国之恋,它始于婴儿的依恋、幼儿的自信、童年的幸福、少年的自尊、青年的使命。教育的生…  相似文献   
5.
婴儿依恋感的形成对个体情感的健康发展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心理学家一直强调儿童与照料者之间的关系,并且把他们间的相互作用看作是情绪和认识发展的基础”。其中照料者的关注,对形成婴儿的依恋安全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婴儿提供愉快的照料者的行为,常常使婴儿“产生积极的感觉和亲密的感情”。孟昭兰教授在《人类情绪》一书中,  相似文献   
6.
有情的德育是以情本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亲情教育为基础,以儿童健康的情感发展轨迹为主线,以培养积极心态、完美人格和高尚情操为教育目标,以分阶段、有重点进行情感系列化教育为主要特征的新德育模式.而德育的有情,它要求在德育中重视师生在心灵上的沟通和情感上的交融,让学生真正感受成长的快乐,体验互爱的幸福.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真挚的情感,发挥师生情感交流中的暗示效应,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情感资质和反思能力,让德育在有情中哺育真情、真诚和真爱之情感.  相似文献   
7.
有情的德育是以情本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亲情教育为基础,以儿童健康的情感发展轨迹为主线,以培养积极心态、完美人格和高尚情操为教育目标,以分阶段、有重点进行情感系列化教育为主要特征的新德育模式。而德育的有情,它要求在德育中重视师生在心灵上的沟通和情感上的交融,让学生真正感受成长的快乐,体验互爱的幸福。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真挚的情感,发挥师生情感交流中的暗示效应,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情感资质和反思能力,让德育在有情中哺育真情、真诚和真爱之情感。  相似文献   
8.
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提倡启发式。他们认为,启发式能促进人们的思维活动,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是培养人才的有效方法;而注入式则使人思想僵化,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毛泽东同志在他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教授法要采用启发式,废止注入式。周恩来同志也曾多次说过,在教学中要用启发式,不要灌注式。“要启发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调研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上海市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调查,上海市取得的主要经验表现在组织管理、政策保障、入学鉴定、就学管理、师资培训、教学研究方面,同时对随班就读存在的问题加以明确。本文在对随班就读教师、家长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基础上指出:教师和家长在随班就读工作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