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各国文化   9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方苞、刘大櫆至姚鼐始确立桐城派之名。姚鼐是桐城派的关键人物。谈姚鼐的文章很多,本文从新的视角,发掘别人未利用的数据,论述姚鼐之成功,除个人因素外,有其乡里背景及家族背景。  相似文献   
2.
經方苞、劉大櫆至姚鼐始確立桐城派之名.姚鼐是桐城派的關鍵人物.談姚鼐的文章很多,本文從新的視角,發掘别人未利用的資料,論述姚鼐之成功,除個人因素外,有其鄉里背景及家族背景.……  相似文献   
3.
4.
柳诒徵先生为近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他大力提倡利用谱牒资料进行历史研究。本文利用《京江柳氏宗谱》考察柳诒徵成长的家族背景,主张“学行兼崇,不分汉、宋”的家学渊源,同时展示《京江柳氏宗谱》中丰富的家族文化资料。  相似文献   
5.
日前我在卞孝黄先生指点下,于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查阅武昌刘成禺先生的《世载堂诗集》,该书是成禺昔年赠与胡小石先生的,扉页有作题款,卷首钤有胡先生的藏书章“夏庐所藏金石图书”。于书中偶然检得绝句一首,乃是关于蕲春黄侃(季刚)先生的佚事。  相似文献   
6.
陈寅恪先生《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云:“研究当时士大夫之言行出处者,必以详知其家世之姻族连系及宗教信仰二事为先决条件,此为治史者之常识,无待赘论也。”他批评梁启超“取己身之思想经历,以解释古人之志尚行动,故按诸渊明……所出之家世,……所发明之新说,皆所难通。”陈氏之治史方法,于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7.
8.
武黎嵩 《中国文化》2011,(1):181-188
陈寅恪先生《诗集》有两首题为《寄卞孝萱》的诗,这两首诗陈寅恪先生遗诗残稿中没有,唐筼编诗目不载,卞孝萱先生生前也已失去了陈先生手稿。此二绝句録自吴宓先生抄存稿,藉此世人才知道有这两首诗。时人程巢父曾撰《卞孝萱娱母陈寅恪寄诗》文,试图揭示此诗背景。  相似文献   
9.
陳寅恪先生《詩集》有兩首題為《寄卞孝萱》的詩,這兩首詩陳寅恪先生遺詩殘稿中没有,唐筼編詩目不載,卞孝萱先生生前也已失去了陳先生手稿.此二絶句録自吴宓先生抄存稿,藉此世人才知道有這兩首詩.時人程巢父曾撰《卞孝萱娱母 陳寅恪寄詩》文,試圖揭示此詩背景.2008年胡文輝出版《陳寅恪詩集箋釋》也對此詩有所注解,惜二人於卞、陳二家交往知之甚少,又限於體裁未能深入研究.然胡《箋》已搜羅《娱親雅言》之散見於各家别集者十一則,可謂用心良苦.2010年出版的卞僧慧新著《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對於此二首詩却是無所提及,甚為遺憾.今撰此文,介紹卞、陳二家的兩代人的文字因緣.揭示這兩首詩寫作的原委,同時表達對先師卞孝萱先生的無限哀思.臨文不諱,文中陳寅恪先生、卞孝萱先生或直稱名.  相似文献   
10.
陳寅恪先生<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云:"研究當時士大夫之言行出處者,必以詳知其家世之姻族連繫及宗教信仰二事為先决條件,此為冶史者之常識,無待贅論也."他批評梁啟超"取己身之思想經歷,以解釋古人之志尚行動,故按諸淵明……所出之家世,……所發明之新說,皆所難通."①陳氏之治史方法,於此可見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