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1.
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一、精品课程的几个特点1 .先进性精品课程的教学理念要先进 ,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与学当中的主体地位。精品课程之“精品”称谓 ,不仅是专家认定的 ,最终是要得到学生的认可的 ,因此 ,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来进行。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 ,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同时 ,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 ,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 ,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精品课程的教学方法、手段要先进 ,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广泛加深…  相似文献   
2.
加强过程监控改革评价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结合不同学科要求、不同课程特点进行考试改革的实践经验,阐述我校通过转变传统考试观念,采取过程性监控措施,完善综合考评体系,改革评价模式等措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达到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对高校扩招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明确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 ,入学率接近15 %”。扩招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一、高校扩招的现实意义高等教育的发展现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机遇之中。发展是硬道理 ,高教的扩招 ,势在必行。对于扩招的现实意义 ,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 优化教育资源 ,有利于进一步挖掘高校潜能高校的扩招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高等教育的发展 ,不仅仅是规模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质量与效益的稳步提高。据1997年教育部统计结果 ,我国高校教职员工与…  相似文献   
4.
构建多样化的考试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我校承担的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考试内容与方式的改革与实践”,经过5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圆满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本文对此进行简要总结,期望得到各高校同仁们的批评和指导,以便将我校考试改革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一、当前高校考试面临的弊端在当前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考试改革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高等学校现行考试中存在许多与素质教育要求相悖的弊端,只注重知识的记忆,不注重启发思考;只强调继承,不鼓励批判的传统考试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张扬,…  相似文献   
5.
在提倡“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中,成人教育的地位举足轻重,成为整个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2l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21世纪的教育也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主要目标。因此,成人教育应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为社会培养适应时代、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6.
因材施教办好民族预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材施教办好民族预科教育初建松,段善利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实际出发,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大学生而在普通高等院校设立的向本科教育过渡的特殊教育阶段,从而使这部分学生能够迎头赶上,成为优秀的、合格的大学新生,以便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促...  相似文献   
7.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越来越重要,就业指导课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渠道,就业指导课应当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各有侧重,通过课程的有效实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择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品”无标准,更无止境,精品课程建设提出了六个“一流”的要求,除了高起点、高质量建设精品课程外,其更深层次的涵义就是要求要保持精品课程的可持续性,要不断进取,不断追求,不断创新,成为持久的精品。本人认为要打造并维持这样的“精品”,其核心问题就是要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着力体现一个“活”字。1.“活”之一——培根溯源,文理交融,与时俱进,教育理念不断创新随着对精品课程认识的逐步加深,人们为精品课程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其所包含的内容更为丰富和完善,已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诸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课件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9.
文中介绍了中国海洋大学结合学校的改革实践,通过进一步整合课程资源,提出并构建的“二四三”结构的新的本科课程体系,起到了多方面的良好效应,充分适应了当前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需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