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段开荣 《甘肃教育》2011,(10):36-36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平”不仅指平淡没有波澜,也指平常没有新意。近年来,不少学校以“创新作文”、“个性化作文”为研究课题,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教师的创新旗帜引导下挑战传统作文,表现出可贵的精神和勇气,也涌现出一大批新人和新作品。但也应该看到,还有不少学生对作文创新认识肤浅,表现出很多问题。这与教师的引导是有一定关系的。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既有新意、有特色,而又不至于走向极端、陷入误区呢?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理解文意和培养语感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朗读的作用远非如此。因为,汉语的美不仅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上,而且还表现在韵律上,节奏、抑扬、排比、对仗,只有用声音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只有朗读才能真正体味到汉语的美妙之处。  相似文献   
3.
段开荣 《成才之路》2009,(22):64-64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认为:“驱使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有两种:一种是社会交往动机,另一种是荣誉动机。”前者表现为学生愿意为他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学习,从而获得教师的称赞。增进师生情谊;后者则是一种更高级的动机,它是学生要求在群体范围内取得一定地位,待遇的愿望体现,如追求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赞扬、称颂等。这两种动机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