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综合类   9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构成中国哈尼族父子连名制价值取向核心的哈尼族祖先崇拜文化内涵:①哈尼族认为人生下来就有十二个灵魂护身,死后身体与灵魂分离,正常死亡者阴魂归入本家族祖先神系中,举行丧礼仪式过程就是阴魂转化为祖先神的过程,丧礼单,祖先神即告完成.③哈尼族庞杂的祖先崇拜对象层序以及崇拜群体对形成父子连名制的父系血亲家庭集团和祖先崇拜集团最高辈者的频繁的敬献活动,都与父系血亲家族观念相联系.③哈尼族十分注重父系血亲家族成员的血亲认同感、社会文化整合功能和互助协作等伦理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哈尼族在自己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生产经验,而且创造了绚丽多彩,风格各异的史诗、叙事诗和山歌民谣,其中尤以风俗歌别具一格。哈尼族由于支系繁多,社会历史发展不平衡,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各支系之间语言、服饰、生活习俗和心理素质略有差异,因而风俗歌的种类极为繁多。近几年来,在大量发掘、翻译、整理出各种神话、传说、故事同时,一些长篇的风俗歌和优美动人的短歌,也纷纷问世。但是,在有关研究评介哈  相似文献   
3.
哈尼族源于古代氐羌族群,共有105万余人口(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是我省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山居农耕民族,主要分布于滇南红河与澜沧江之间起伏连绵的哀牢山和无量山广阔山区及西双版纳等地。由于历史的原因,哈尼族内部形成哈尼、  相似文献   
4.
哈尼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曾经历了母系氏族制、父系氏族族制、封建领主制、封建地主制,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哈尼族先民由于农耕活动时间较晚,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当其父系氏族制开始衰落之时,汉族的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了顶峰,在哈尼族历来隶属于汉族封建王朝、受汉族封建社会包围的情况下,就丧失了单独建立奴隶制度的条件,有幸跨越了人类社会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奴隶制度。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西南边疆哈尼族的原始族称、族源及其迁徙活动情况,过去极少有人作过系统的研究探讨,历代汉文史籍记载甚少,本民族也无文字可供探研,致使这一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山居农耕民族,几乎成了神秘的人们共同体。但从至今仍普遍流传着的父子连名系谱、口传史和语音中,多少反映了一定的历史实际。本文借助于父子连名系谱、口传史、语音,并参照汉文史籍中的零星材料,对哈尼族的原始族称、族源及其迁徙活动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6.
汉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体民族 ,各少数民族历来重视对汉族文化的吸纳。哈尼族吸纳汉民族文化大致经历了从朦胧到明朗、无意识到有意识、个别到群体逐渐普及、循序深化的过程。其间既有哈尼族的主动吸纳 ,又有汉文化自身的辐射和渗透 ,二者相得益彰 ,推动了哈尼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7.
哈尼族民间馈赠礼俗,在其民俗文化和社会文化研究中具有其典型意义,它包涵着密集的民俗信息和社会信息,是一种有形的文化传统的传承,是物质文化和行为传承文化相结合的结晶,更多地体现其民俗行为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哈尼族是我国云南边疆的一个典型的山居农耕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和特有的技能,创造了光辉灿烂、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服饰是其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作为哈尼族这一“人们共同体”的重要标志之一,又是他们经济生活的一种消费类型,不仅反映了该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且与他们的社会习俗及其心理意向有着密切的联系,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为了便于综观哈尼族服饰文化全貌,有必要先将纺织过程略作论述。长期封闭的自然经济,使哈尼族的历史本能经历第一…  相似文献   
9.
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建立大顺农民政权,明王朝宣告覆灭.当农民起义取得节节胜利之时,以洪承畴、吴三桂等为代表的明将—一汉族官僚、地主分子却利用当时变幻莫测的动荡世局,与清军相勾结,对农民起义军进行疯狂的镇压.清廷眼看明王朝大势已去,便将对付明朝的力量转而对付农民起义军,并联合明朝的汉族官僚、地方中的投机分子.形成一股势如破竹追剿农民起义军的强大势力,一起镇压农民起义军.清朝统治者对农民起义军的征剿和对各族人民的残酷镇压,使各民族的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于是形成了以农民起义军为领导的包括广大农民、城市平民、手工业者、部分地主和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在内的联合抗清运动,大江南北烽烟弥漫.  相似文献   
10.
哈尼族五杰     
<正> 在哈尼族的历史上,涌现了无数优秀儿女。其中有五个人,堪称哈尼族豪杰。 其一是19世纪初,滇南宗哈(今元阳县境)白氏领主统辖下的新兴地主高罗衣。他和朱申、高借沙等人看到土司统治下人民生活极为困苦,且土司的统治妨碍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便率众起义反对领主制度。高罗衣自称“窝尼王”。义军反土司旗帜鲜明,深受各族人民的拥护。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群众联合反抗领主的雄壮气势,震惊了清朝廷,清政府急令调兵镇压。义军终因寡众悬殊,遭到失败,高罗衣等人不幸被俘牺牲。他们领导的反土司斗争虽未获得最终胜利,但首次打击了领主阶级,哈尼族地区的地主阶级从此开始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