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安庆和辽宁鞍山两市调查结果显示,新课程标准实施十年来,虽然普遍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很重要,但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含义及三维目标之间关系的认识比较模糊;课堂教学实践还停留在浅表层次,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部分教师对如何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感到困惑。建议完善在职教师培训机制,提高教师情感素质;改革师范院校课程结构,实施情感教师教育;优化教学过程,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把情感教育目的限定为使学生身心愉悦或者认为是促进和调节人的情感的社会化,国内外这两种代表性的观点都是片面的、不适当的。情感教育目的应该是序化并安顿人的情感。据此,我们可以划分出两种情感教育:"关于情感的教育"和"情感的教育"。安顿人的情感并使之理性化的使命只能由"情感的教育"来承担。  相似文献   
3.
论指向生活意义的情感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情感在本质上是人对生活意义的感受与体验,生活意义是人的情感安顿之所。情感教育的目的在于序化并安顿人的情感,安顿人的情感并使之理性化的使命只能由“情感的教育”来承担,以情感为本体的“情感的教育”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应该引导受教育者觉解生活意义,建构完整的精神世界,更新、净化情感品质,跃迁、提升情感境界。  相似文献   
4.
伦理和道德是两个使用频率很高但又常常被混淆的概念。伦理指人际互动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而道德则是个体对天道、人道及所处社会倡导的价值标准、伦理规范的洞察、领悟和践行。动词性的道德才能真正彰显其本质特征。伦理和道德既相互区别又有密切关联。伦理学和道德学应是高度相关的两个学科。  相似文献   
5.
情感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成为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十几年来,我国情感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对情感教育的构成要素如情感教育的含义、目标、内容、过程、规律、方式方法等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探索。但这些探索因其局限于内部具体问题的研究,忽视了从更为宏观的视角把握一些全局性的问题.甚至忽视了关系到情感教育存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把握大学生思想脉搏的重要窗口,是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的特殊渠道,是指导大学生内化杜会意识、实现价值认同的主要阵地,是提高大学生认识能力的实践场所。  相似文献   
7.
西方情感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影响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个世纪70、80年代和90年代始,西方和我国分别兴起了情感教育热潮。总体来看,中国受西方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情感教育内容心理化、情感教育目的快乐化、情感教育性质手段化、情感教育价值取向社会化等方面,因此产生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我国学术界近二十年来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论争 ,主要围绕历史究竟是谁创造的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究竟是怎样看待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这两个焦点展开的。其实质在于究竟应当如何准确、科学地理解人类历史的创造者 ;怎样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创造者理论。这场论争所暴露出的“主要概念界定”、“基本命题表述”、“研究方法和学风”等方面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师范院校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的任务。目前我国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 ,对教师角色认同也很不理想 ,因此应尽快在师范院校恢复教师职业道德课程 ,提高师范生职业道德意识 ,使他们及早实现对教师角色的认同和定位 ,自觉主动地将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道德品质 ,铸造理想的教师人格。  相似文献   
10.
再论指向生活意义的情感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情感是对生活意义的感受与体验,生活意义是人的情感安顿之所。情感教育的目的是序化并安顿人的情感,这一目的只能由以情感为本体的“情感的教育”来实现。人是追寻意义的存在者,生活意义不仅是情感赖以滋养其生命的养分,也与教育有着本源性的关联。以情感为本体的情感教育只有指向生活意义,才能牢牢把握情感的精髓,深入洞见情感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