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科学研究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通志》二百卷,是南宋史学家郑樵编著的史学名著,习惯上人们把《通志》与《通典》、《文献通考》并举,称为“三通”。究其实,《通志》是纪传体的通史;《通典》和《文献通考》是典制体的专史。“三通”并举的原因,固然是三书书名近似,都带“通”字;但主要是《通志》一书虽然包括“纪”、  相似文献   
2.
未来是属于青年人的,中学生群体是将来社会的重要力量,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未来。他们能否具有健康的人格,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功和幸福,更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未来。因此,嘉善中学以《高中责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实施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载体,不断拓宽德育途径,加强德育管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江生 《中学生物学》2009,25(10):63-64
让学生学会学习反思,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全新要求,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的一个重要体现。围绕课堂教学,阐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常态学习、活动体验、还原思考过程、新知识的生长点等几个方面寻找反思点的具体做法,为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反思提供教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湖南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张国刚同志的《唐代藩镇研究》一书。杨志玫教授评论说:“该书提出许多独立新颖的见解,读后令人耳目一新。”现摘录书中“引言”的部分内容供读者参考。藩镇,在一般读者眠里几乎成了分裂割据的代名词,这实际上是不合历史事实的。唐代藩镇近五十个,被列入《新唐书·藩镇传》的不过七、八个,是不能代表整个藩镇的情况的。藩镇又称藩岳、藩翰、藩垣、藩侯、在古代不是一个贬词,是形容地方机构能够屏藩王室,镇守一方的美称。从历史上看,藩镇的出现也是历史的必然。唐代藩镇(道)与唐王朝究竟存在一种什么关系呢?可以分成如下四种类型:一是割据型,主要集中在河朔,大多是安史旧部归降者,其代表是魏、镇、幽三镇;二是防遏型,主要集中在中原一带,多是战争期间临时设置军镇分合变化而来,虽然时或不听指遣,却仍不失为朝延制遏骄叛的屏障,并非割据藩镇;三是  相似文献   
5.
由高仲君、李光霁、庞卓恒三位教授主持编写的《中国简史》(古代史部分),经过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几位教师的集体修订,已于1980年9月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了增订本。在增订本编定过程中,我们因工作之便,有机会比较早地读到作者的原稿,对它的一些特点有所了解,现在趁这部新书出版发行的机会,向读者作一简要评介。据我们所知,《中国简史》是一部经过时间考验、受到史学界赞扬的优秀中国史教材和自学读物。该书在1979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初版之时,即被全国许多省市的高等院校作为通史教材使用,紧接着在1980年出版了第二版(内容上仅作了少许改动),以后平均不到一年就印刷一次,至1983年止,曾五次印刷。虽然每次印数都有数万册之多,但是仍然供不应求,经常脱销,说明这部教材很受  相似文献   
6.
小草趣谈     
不死草生长在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这种草生命力极强。人们用木棍把它打得粉碎,不到两个月,地上的碎片竟扎根抽出了嫩芽。痛人草生长在非洲,它的叶子表面无毛无刺,但如果人不小心触碰到了它,马上会感到像钢针扎进皮肉似的,十分疼痛。  相似文献   
7.
江生 《生物学教学》2009,34(12):15-17
本文总结了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常态学习、主干知识学习、还原思考过程、最近发展区、活动体验等几个方面寻找反思点的具体做法,为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反思、培养反思能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预设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前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教学前期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预设最终表现在课堂上.  相似文献   
9.
江生 《中学文科》2009,(5):125-125
所谓反思性学习是学习者对自身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有关事物、材料、信息、结果等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以元认知理论为指导,倡导学生对知识内容及产生过程、思维的方法及推理的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学会学习为宗旨的一种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一、科学态度和生物实验教学 1.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们从事科学活动应具有的稳定的行为倾向,是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科学信念和科学习惯,是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科学态度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学生只有具备了科学态度,才能从周围的客观世界中发现问题,并努力开动脑筋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使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知识得到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