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利用课堂设置各种情境从而充分发挥师生实践共同体的作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其具体形式包括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巧妙组织课堂讨论、灵活发挥学生优长、及时连接社会热点等。课堂实践教学的优点比较明显,比如不受时空条件限制,没有经费和安全方面的困难,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等。但是,课堂实践教学的不足也往往通过教师的经验局限以及学生的专业差异等因素呈现出来,因而需要我们在深化教学改革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2.
3.
实现社会公正是马克思的崇高理想.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创立,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把对社会公正的追求奠定在科学基础之上.由此,形成了马克思具有丰富内涵的社会公正观:以无产阶级和人的解放为根本内容、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以历史必然性为现实根据、以长期实践为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4.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这一重要论述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和现实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公平正义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以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为最基本动力;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主要手段;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最重要基础;以人民利益的实现为最高标准;以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以加强制度建设为最强保障。  相似文献   
5.
实现社会公正是马克思的崇高理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所提出的"劳动异化"及其扬弃的理论就已经包含了对社会公正的诉求.劳动异化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不公正现实的尖锐揭露和批判,是对处于悲惨境遇的工人阶级的深切关怀.工人阶级解放的唯一出路就是扬弃异化劳动,即达于共产主义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公正观是一种以现实的人及其实践为出发点、以使现存世界革命化为生成点、以建构自由人联合体为归宿点的社会价值观,其着眼于人的生存和生计,要求不断改善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增进人的利益需求和生活幸福,从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此观照,"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贯穿中国共产党人90年奋斗历程的一个核心理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深化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各种具体的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7.
社会发展中实现社会公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真正崇尚社会公正的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公正的价值旨归,全方位多层面保障人的权利享有是社会公正的本质内容,合理协调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是社会公正的实现途径。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义,"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社会公正观本质上是关于以彻底消灭阶级为根本要求的、所有人平等权利和平等义务相统一的、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条件的理论观点.马克思所指谓的社会公正,从价值主体看,是所有人共同享受的公正;就基本要义言,是平等权利和平等义务相统一的公正;依根本要求说,是彻底消灭阶级的公正;按价值旨归论,是保障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的公正.把握这一本质规定,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公正和谐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不是什么,作为卡西尔质疑西方哲学人学观的独特方式,意味着人之存在不是“形而上学”、人之本质不是“感官图式”、人之生活不是“因循守旧”。卡西尔主张把人的问题还原到人的生活世界之中,力图通过符号去领会和展开人的精神世界,认为人在劳作中不断呈现自己全新的生活。“符号宇宙”的致思理路同时启发我们,“人”所具有的历史穿透性不能停留于理性的分析,而必须立足在现实的地基之上。讨论人的问题,需要回归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本意,人终究是历史行走中的人、社会生产中的人、实践创新中的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没有完全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特征,叙述方式与内容稳定而又陈旧,脱离原著。其重构指导原则和基本要求:以原著为生成点,以实践为基础,以人为本,以批判创新为准则。立足马克思主义原著,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哲学重构教科书体系,是一种回应课堂教学需要的实践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