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2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清代骈文创作甚为兴盛,然而,如何看待清人骈文重又繁兴之现实?形成这种繁兴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对一些骈文名家之创作又该如何评价?本文对此作了简要的介绍与评述。  相似文献   
2.
汪龙麟 《承德师专学报》2006,26(4):25-30,43
纳兰词“哀感顽艳”、“一种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其词呈现出的意象世界可谓别具特色、纷纭多姿。作者通过对纳兰词诸多意象的分类对比、数据统计及特征分析,试图探寻其悲剧性的生命体验与其词意象选择之间的关系,从而感悟其词凄婉而深蕴的意境以及纳兰性德纤柔善感的词心。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学界的阳湖派研究,学者们的兴趣主要集中在阳湖派与桐城派之关系上。80年代前,学界多注重于阳湖派对桐城派传承的一面,虽言两者之“异”而重在两者之“同”;80年代后学界则多着眼于阳湖派与桐城派相竞的一面,即重在探究两者之“异”。正是这种“同”“异”关系的辨析,使阳湖派研究得以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学界于纳兰性德生平研究上 ,主要着眼于晚清有关纳兰传闻的排解 ,同时对纳兰年谱的编撰、有关纳兰生平中一些谜团的澄清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本文对此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评述。  相似文献   
5.
清代学者对袁枚的批评 ,无论是偏于肯定还是偏于否定 ,乾嘉学者在袁枚光环的强力幅射下 ,对袁氏之批评多停留于表层的感性体悟而难以深入。道咸以降 ,袁枚光环的逐渐淡漠 ,使人们得以毫无顾忌地踏入其诗学园囿 ,并由此而裹挟进风云变幻时代的诗学追求 ,这在否定派的批评中表现得最为强烈 ,而随园诗学也因此而得到深层的开拓。  相似文献   
6.
对南社诗人群体与“诗界革命”派之间的关系,学界多强调两者之间的相异处,但却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内在承传关系。实际上,如果我们不过分拘泥于因时移世异而表现出的两派诗人在政治倾向上的分野,而只从诗学精神的追求来看,则不难发现,无论是对诗歌功能的体认还是对诗歌形式的变革,南社诗人的诗歌创作与“诗界革命”的精神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南社诗歌是“诗界革命”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活于嘉道之际的龚自珍,之被后世学界方之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位诗人、中国近代第一位诗人,不只是在于诗人跨越古、近的生命时段,更重要的是,诗人"尊情贵真"诗学思想,不仅承继古人,而且启迪来者,而诗人的诗歌创作,恰正是其诗学思想的准确诠释,这突出体现在其诗歌创作中"剑气箫心"的真情体露和尚奇求新的艺术追求。换言之,龚自珍以其"尊情贵真"的诗学思想和"豪不就律"的诗歌创作为中国诗歌领域开辟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启动了中国诗歌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诗界革命”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实际上,早在梁启超于1899年正式提出“诗界革命”这一口号之前,已有不少诗人在进行着“诗界革命”的实践,而正是这些诗人或失败或成功的诗歌创作,促发了梁启超“诗界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理论体系的思考,其后又经由“专栏诗作”的进一步实践,最终确立了“诗界革命”的发展方向,并带来了近代“新派诗”的创作热潮。  相似文献   
9.
《桃花扇》问世后,即引起学界高度重视,序跋题辞、投诗赠歌者历代乙乙不绝。本文对清代有关《桃花扇》的诸多评论作了一个简要的勾勒,并对其价值与影响予以评述。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清代文学研究的进展是明显的:它已由一种"义理、考据、文章"为内容的旧式"学问",变成了严格意义上的近代人文学科;由前科学状态走上了近代科学的轨道;由宗经、征圣的研究到科学的、理性的、人性的研究;由独尊某一种观念的研究到多元化的研究.通过对清末民初(1898~1928年)、三四十年代(1929~1949年)、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1950~1977年)、最后20年(1978~1998年)四个大的文学时段的研究,可以明了这一学术嬗变之轨迹,也可以认识近百年来清代文学研究的一些学术盲点及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