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教育为无产阶級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結合,这是党的教育方針。开展勤工儉学是体現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結合、体力劳动同腦力劳动相結合、理論同实际相結合的好措施。它既能使学生工农化,受到鍛煉,又丰富了感性知識,理論联系了实际、获得了完全的知識。很明显,这样做是認真貫彻党的教育方針,提高教育質量的好办法。生物学教学应該联系农林畜牧生产,已成为十分正确的一个方面。家兔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实驗动物,更重要的它又  相似文献   
2.
三、消化系统研究猪体对食物的消化过程,确定其消化器官活动的規律,闡明了在怎样的条件下,消化器官活动得最好,食物被消化吸收得最完全,从而帮助我們得出更合理的飼养原則。植物具有从无机物——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类——構成它的身体的能力。动物就沒有这种能力。动物供給身体維持生命活动的能量,以及供給身体修补和生長的材料,都只能直接攝取植物和其他动物作为食物,以取得現成的蛋白質、脂肪、醣类、无机鹽类和維生素等养料。动物由于食性的不同,消化道的結構也有不同。猪是杂食性的动物,但它主要是靠植物来营养,其消化道比肉食动物来得长大,如表(三)所示。猪消化道的特点与牛、馬草食动物不同。如牛  相似文献   
3.
动物受了刺激就会发生一定的反应。这种將刺激能轉变而为兴奋的过程,謂之感应。这种特性謂之感应性。刺激是作用于机体的外界条件的变化,其强度决定于变化范圍的大小和速度的快慢。因此感应性乃是机体对周圍环境的变化发生主动反应的特性。有机体与外界环境是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中,这种作用在动物界显得特別精細和复杂。动物不同于植物,借助于运动和位移,能积极向外界覓找和攝取食物(少数例外)。但是外界环境不仅是动物生活的泉源,同时还隐蔽了难以数計的危險。所以感应性对动物来  相似文献   
4.
我国养猪事业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已經取得了空前的发展,飼养員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揮,他們的干勁冲天,卫星豬不断涌現,創造了不少新的催肥方法。但是他們并不滿足这些成績,迫切要求学习文化科学知識,进一步来提高生产技术。为了滿足群众不断增長的文化革命的要求,广大农村在人民公社化以后,基本上都已創办了紅專学校,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学习文化科学知識的高潮,大大地促进了技术革新运动。因而普及这方面的科学知識和結合这方面的教材都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大力发展生豬是农业生产中一項重要任务。它对于促进农业增产、增加公社收入、改善城乡付食品的供应、換取更多的外汇,支援国家建設等都有重大的意义。我国的养猪事业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基础的。由于我国的豬种驯化早,經过劳动人民辛勤的培育和改良,創造出現今中国豬种的优且特点。一般說来,我国的豬种是具有早熟、易肥、耐粗飼、发育迅速、肉  相似文献   
5.
生殖活动必需在性成熟时开始。性成熟是指性器官已完全发育,并能生成性細胞和性激素,以及出現性反射的本能行为。猪体性成熟較早,一般雄猪長到八个月左右时,已达到性成熟,雌猪則在七个月左右。但是正确的繁殖,应严格控制年青家畜的交配年龄。雄猪不得早于12个月龄以前进行交配,同时第一次交配时的公猪,体重不得輕于250斤左右,身体要結实,尤其是后肢的結实性更重要。因为交配时公畜整个身体的重量,几乎全要由后肢来支持。至于雌猪不得早于10个月龄以前进行配种,否則过于年青的新母猪,其生下的仔猪头数少,个体也小。  相似文献   
6.
新陈代謝是一切有生命物体的基本表現,随着新陈代謝的停止,生命亦停止。因而新陈代謝是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根本区別之点。新陈代謝外在表現是它不断地跟周圍环境真实的物質交換(这当然不是新陈代謝的全部內容)。假使人为地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的联系隔絕,迫使生物体摄取不到养料、氧气和水,体內代謝过程所产生的廢物和二氧化碳也不能排出体外,結果生物即趋于死亡。但是非生物則不然,假使將其与外界环境隔絕,反而更好更長久地被保存下来。如铁不会生銹;石头不会风化。新陈代謝包括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二个內容。这二个內容是通过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来完成的。同化  相似文献   
7.
神经系统的基本任务是使机体内无数复杂的部分相互联系起来,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活动;另一方面,使机体这样庞大复杂的系统,跟外界环境无数影响因素联系起来,以取得平衡和统一。机体内在的统一及其和外界的统一是不可分割的,因这二个统一之间,还有总的统一存在。以上这些极重要的联系和统一,都是籍助于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来实现的。由此可见,反射活动在神经系统生理中,必然是显得十分重要的间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