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是鲁迅小说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叙事模式类型,回忆在这类小说中又是很常见的。本文将主要分析《孔乙己》和《祝福》中出现的回忆,对回忆在鲁迅采用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的小说中所起到的作用做出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川端康成的《雪国》是一部具有恒久艺术魅力的名作。小说中4个主要人物之间存在着以情与爱为基础,受去与留、生与死影响而一直处于变动之中的复杂关系。这样的人物关系又与小说的主题意蕴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充分体现了川端康成艺术构思的精细与巧妙。  相似文献   
3.
《9·11生死婚礼》中的王纯洁和《作女》里的卓尔,以大胆、执著的情爱追求诠释着中国现代女性的反叛性。她们的反叛行为,既显现了女性与男性这两个性别群体间彼此冲突又相互吸引的复杂关系,又揭示出女性在对男权文化及传统作出反抗和叛离之时,身陷应该再度走向普遍认可的“妥协与和解”,还是继续进行不知所终的“对抗与斗争”的两难处境。  相似文献   
4.
运用第二人称来写的文章并不多见,和用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叙述的作品相比,数量上明显不占优势。也许正因为这一点,所以,很多有关写作的理论书籍对于第二人称的叙述方法大都采取进而不谈的态度,即便偶有涉及也仅限于轻描淡写式的一笔带过。实际上,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虽然我们不能说“存在即合理”,但我们也绝不能对用“你”、“您”、“你们”等第二人称叙述的文章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相反,我们应该正视这种存在并加以科学分析。  相似文献   
5.
《苦恼》与《祝福》比较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诃夫的《苦恼》和鲁迅的《祝福》,在人物设置、动物描写、叙事类型等几个方面均不无接近之处,由此可以见出《祝福》在题材内容和艺术技巧上对《苦恼》所作的吸收与借鉴,但它绝不是一次简单的模仿或复制的结果,《祝福》通过对乡土中国的人与事的言说,显示出了作者鲁迅特有的艺术个性,并烙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的印迹。  相似文献   
6.
运用第二人称来写的文章并不多见,和用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叙述的作品相比,数量上明显不占优势。也许正因为这一点,所以,很多有关写作的理论书籍对于第二人称的叙述方法大都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即便 偶有涉及也仅限于轻描谈写式的一笔带过。实际上,这是一种不责任的做法。虽然我们不能说“存在即合理”,但我们也绝不能对用“你”、“您”、“你们”等第二人称叙述的文章熟视地睹、视而不见。相反,我们应该正视这种存在并加以科学分析。  相似文献   
7.
与不少深烙“伤痕”印记的文革小说不同,《山楂树之恋》将涉及时间和空间的审美距离作了较为巧妙的控制和处理,有意淡化灾难及其背后的政治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力。作品主要以爱情作为小说叙事的中心线索,对一段已逝的往事作出了富有温情的回望与书写,突显出创作者的良苦用心和颇具特点的写作策略:运用浪漫的女性创作视角来叙述文革故事,通过叙述实现与苦难和创伤的告别,使因阅读而产生的审美活动得以顺利、有效地进行,小说因此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相似文献   
8.
史铁生的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一篇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的小说,其中的叙述者"我"以回忆方式构建起一个叙述框架,并完成对自己插队故事及破老汉故事的讲述,进而实现了作者与清平湾的一次精神对话.  相似文献   
9.
痴呆型叙述者为非常态人物叙述者的一个重要类型.<喧哗与骚动>中的班吉是痴呆型叙述者的一个显例,作家福克纳主要以直接内心独白展现班吉的心理活动的方式,对痴人的意识世界作了有效"还原";让班吉完成了对康普生家族故事极富特色的讲述,达到了表现小说主题的目的,收到了较好的叙述效果,为其他作家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夏目漱石的读者欣赏理论和姚斯等的接受美学,是两种重视读者在作品接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理论,但由于产生的年代和背景不同,它们对读者作用的具体认识存在着差异,前者认为读者对作品进行的是被动接受,后者则强调读者对作品的能动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