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文学教育受技术理性的影响 ,演变为语文知识点的技艺传授 ,实质上限制了文学教育的可能性空间 ,文学教育是提升现代人才创新素质的重要源泉 ,确立文学教育的创新观念将拓展文学教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在地理与精神两方面的全力扩张,导致了众多原有神圣既存的空前压抑——这是我们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所遭遇到的令人惊异的严酷现实。文学在此语境中的被迫“转型”无疑具有着悲壮的意味。“城市化”趋势在历史逻辑范畴里所获得的必然性身份以及其在民众的日常生活进程里所赢得的认同与赞许,已经使“城市化”生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并且以思潮化的方式得以大规模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石评梅创作价值的独特性体现为作品浓郁的自我悲悯,这种悲悯暗喻着一种彻底的回归,一种对俗常彻底洞察之后的无奈的选择,在回归式的自我祭奠中,她仍然在为自己爱情与事业、“自我”与“时代”之间的矛盾寻求出路,她真诚地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的真实的生命,因而也就终于勃发出了新的力量——以一种新的战斗的姿态挣扎着向前。然而,最后她终于又归于绝望,她后期的大部分作品都可看作是“绝望之后的哀词”。  相似文献   
4.
“文学教育”是一种“文明教育”,与“语文教育”有很多不同“文学教育”的特征是整体性把握,是指向一种“心态”的涵育,是以“情商”为主体的素质的提升,“文学教育”可以理解为“终生化”教育,它既是人的“文明素质”的重要的构成因素,同时也是“精神素质”不断生长的需要和土壤,对“文学教育”特殊性的强调,有助于“语文教育”知识体系的“素质化”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5.
"文学命名"论——批评行为的"史性"修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学活动和发展过程而言,“学命名”活动贯穿于从“学批评”到“学史”的连续性的整体构成之中。“批评命名”与“学史命名”作为学审美活动中的两种基本的“命名方式”,其差异性体现为思维类型的不同归属。“命名”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学活动中“主体”,“批评”,“历史”与“言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6.
石评梅的离家"出走",不仅仅是其在"五四"思想和社会解放引领下被动式的个人选择,而更多地是基于要逃离俗常生活的内在叛逆愿望之驱使.从当时时代和知识青年关系看,石评梅离晋赴京应该具有空间性与文化性的双重指向.我们与其把它当作一种行为姿态,倒不如把它视为一种精神追求更为恰当.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正因为石评梅与传统以及传统主导的俗常生活有割不断的联系,她又不可能真正"逃离俗常",这是石评梅思想复杂性和精神悲剧性的真正由来.  相似文献   
7.
官场叙事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1、女性权力者形象,可视为此类叙事中女性形象的主体。在男性权力者主导的官场语境中,置身其中的女性权力者必须对传统角色和社会实际角色要求之间实施不间断的调适,消弭二者的差异。这是官场女性权力者在职业和家庭之间建构性别身份时所面临的复杂而矛盾的境遇。2、官场女情人形象。为了强调官场对于男性权力者的异化,官场叙事有意将此类角色作为欲望符号,承载男性对于权力的诉求与期待,展现男性在权力世界的迷失和焦虑。3、贤良女性形象。此等形象在官场小说中虽非描述重点,但呈示了官场中另一类真实。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