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1.
职业教育的基本矛盾是基础教育与能力培训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敏感.文学鉴赏在语文教学中是处理文本的基本能力,是语文教育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的文学鉴赏的培养,培养他们的社会敏锐的观察力,从而对解说、网络编辑等职业也具备一些能力,从而拓宽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2.
李贺诗歌的情感特征是恨,恨人生不得意,推己及人,也恨天下不公平,为苍生鸣不平.对恨的解脱使李贺对时间特别敏感.恨使李贺的诗歌形式独特,李贺诗歌代表性的意象是"玉石".  相似文献   
3.
五四反传统,树立了新的主体精神,也带来了新的个体关怀的问题,这问题在专业的思想家那里没有来得及思考,但是在鲁迅的小说中却有很多方面的描写,也有很多的思考,对于死亡该如何看,鲁迅认为该勇敢的承受痛苦,用理性克服痛苦。  相似文献   
4.
“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理论家贝尔的一个理论假设,但他没有解释清楚“意味”的来源。李泽厚用物质实践解释艺术形式的起源,用生活积淀来解释“意味”的产生,从而对艺术的超越性做了合理的解释。由此可以知道“有意味的形式”的形成有两条途径:一是时间的流失,让人们忘却了内容;二是人们在实践中自觉地把握了意味而创造了“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5.
从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角度来看,“典雅”有两种较典型的风格特征:一种是刘勰的解释,倾向于儒家。其特点是:1.创作主体情感温柔敦厚,寄托高尚;2.语词雅训,叙述节奏从容不迫;3.美感特征是儒家的“和”。另一种为司空图的解释,其精神内涵接近于道家,这种风格的特点是:1.创作主体人格淡泊,有独特的精神追求;2.叙事时空转换比较快,营造出“虚的意境”;3.其美感是道家的“妙”。  相似文献   
6.
李贺诗歌的情感特征是恨,恨人生不得意,推已及人,也恨天下不公平,为苍生鸣不平。对恨的解脱使李贺对时间特别敏感。恨使李贺的诗歌形式独特,李贺诗歌代表性的意象是“玉石”。  相似文献   
7.
从迁谪诗看宋之问的精神归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被贬的诗歌可以看出来,宋之问的人格没有大的问题,在最痛苦的时候支撑宋之问的精神的是:一是对国家有所作为的进取精神,一是仙佛退隐的思想。这使宋之问一面对朝廷抱有幻想,另一方面又在寄情山水和仙佛的安慰中得到解脱。但是佛老思想表现在他的诗歌中只是一个意象,而不是一种精神,他的诗歌表现出来的还是深情之美。  相似文献   
8.
《春江花月夜》艺术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清新绚丽的意象美;二、充满人生意味的深情美;三、虚实相生的构思美。  相似文献   
9.
文化美学的探讨使《女神》的研究获得新的可能:从抒情主体建构的角度来看可以看到主体精神与传统意识的张力;从日常和审美这个角度来看《女神》使新的生活经验有了向审美转化的可能;从形式角度来看《女神》追求的是“无形式”的崇高。  相似文献   
10.
《华夏原始文化与三元文学观念》从诗性文化角度入手,对我国原始文化与巫术文化进行了钩沉,对哲理文学观、抒情文学观、历史文学观的产生和发展作了深刻的思考,改写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很多结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