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3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莫言作品《天堂蒜薹之歌》的英译为例,以其对外传播效果为依据,分析其对外传播主体模式,并探讨其对外传播对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启示和借鉴。《天堂蒜薹之歌》成功传播的原因有三:一是莫言日渐上涨的国际声望促使《天堂蒜薹之歌》得以再版,而其兼具世界性和民族性的作品在拉近与西方读者距离的同时,也满足了西方读者对东方的好奇心,使其获得读者青睐。二是国际化的出版平台拓宽了其传播渠道,扩大了其受众范围。三是文化代理人葛浩文以读者为中心,归化翻译,提高了译文的可接受度,推动了其在国外的传播。然而此书的翻译过程中,删减、改编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操控手法有时并不利于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由此可见,中国文学对外传播应优先推介名人名作,积极寻找合适的文化代理人,采用中外译者合作翻译的模式,主动开拓国外权威传播渠道,推动中国文学真正走上世界舞台。  相似文献   
2.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让学生的思维之花在课堂上精彩绽放?笔者以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发展优质教育是一项关系到整个国家教育兴衰的大事,需要全社会和各类学校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4.
滕梅春 《学周刊C版》2014,(7):123-123
发展优质教育是一项关系到整个国家教育兴衰的大事.需要全社会和各类学校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爱如百合     
滕梅 《教育文汇》2013,(15):45-46
那年刚刚接手三(4)班的时候,就有老师开玩笑地对我说:“你中大奖了。”原来,年级最有名的“调皮大王”李厚伟就在这个班。这个李厚伟果然名不虚传,衣服每天都是脏兮兮的,上课喜欢捣乱,几乎每一次打架事件他都是主角,即使纠纷与他无关,看到别人发生冲突他也要凑上胡乱去踢一脚;他还给班级的女生乱起外号。第一次的数学小测试,他居然只得17分。  相似文献   
6.
偶读郑板桥的《题画竹》:“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细细揣摩,豁然开朗,解开了我近年来的困惑:一面是新课改背景下教改成果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一面是教师普遍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上,语文味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语用综观视角,以马瑞志《世说新语》英译本为语料,探讨译者如何跨越源语与目标语之间语言与文化的差异,进行语言结构、交际语境的顺应以及动态顺应和意识突显,从而推动中华典籍中酒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研究表明,在《世说新语》的酒文化英译中,不论是文本表层的语言表达还是深层的社会文化,译者都主动选择顺应,并保持在动态顺应的过程中,既顺应源语文化也考虑到目标语文化,使目标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中华典籍,也使中国的酒文化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效果。本文还发现译者通过采用音译、意译加音译等方法对酒文化中酒器名称的翻译体现出较高程度的意识突显。马瑞志在以上几个方面做出积极的顺应,使得《世说新语》实现较为理想的语用效果,对中国酒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滕梅 《教育文汇》2015,(4):44-45
数学是一门富有美感的学科,数学教师理应成为“美育使者”“魅力教师”,其美感就真切地体现在数学课堂里。纵观我们冷漠的数学教学,我始终觉得缺少了数学课堂该有的“温度”,我们只能原地徘徊,难以超越自我,无法进入“柳暗花明”的境界。我常常在思索: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到底缺少什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是有趣的,促使他们依“兴”而生,随“趣”而行呢?“导”之趣【教学回放】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  相似文献   
9.
独自在家     
因为时间太久,墙上那幅画的颜色已经变得很暗,上面的人物都看不清了。这是一幅18世纪的意大利油画,一点儿也不值钱,20世纪30年代我父亲买下的。他去世后,画就传给了我和妻子。将来,它又会属于我们的儿子。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我常常会凝视着这幅画以及家中的其它摆设。虽然搬过几次家,但这些东西总是给人一种永恒的感觉。每一件摆设都是我们家庭生活的组成部分,它们与其它东西共同构成了我们这个整体。就拿这个书架来说吧,每一本书都能令人回忆起一个故事:吉尔想买,或者是我想买,也许是一件礼物,可能我们曾一起朗读过其中…  相似文献   
10.
笛福是较早被译介到中国的英国作家之一,我国对其作品的翻译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主要是对《鲁滨逊飘流记》的翻译研究,对笛福的认识比较守旧肤浅;1949年至1989年间,笛福的小说代表作都有了中译本。这一时期,阶级分析方法占据主导地位,笛福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90年代以后,我国形成了对笛福小说复译的热潮,各种版本层出不穷。同时,评论界也对笛福作品开始了后现代话语下的解读,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批评颠覆了传统的观点,使人耳目一新,而艺术层面的分析使经典作品散发出更持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