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教法一教学法悟写法□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傍晚 ,唐代诗人白居易信步来到江边 ,此时江面上红光闪烁 ,明亮夺目。过了一会儿 ,红色渐淡 ,红绿交融。大自然的景色使诗人陶醉 ,诗兴大发 ,不由得脱口而出———《暮江吟》。生齐读课文。1 解题。暮江吟暮 :傍晚吟 :吟咏、歌咏2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歌咏傍晚时候的江上景色。3 作者简介。二、初读诗句 ,探究学法1 教师教第一句诗。①解词 :残阳 ,指快要落山的太阳 ;铺 ,展开 ,铺展。②明诗意 :诗句的意思是 ,夕阳的余辉斜照在江面上。③小结学习方法 :先解字词 ,再明诗意。2 运用这个方法…  相似文献   
2.
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就必须摈弃烦琐分析及传统的程式化教学等做法,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文训练。这种“训练”不仅指训练字词句篇知识方面的,而且也指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同时还要加强思维训练和行为习惯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钻研教材,备课的内容做相应的转变。那么,教师要做哪几方面的转变才能更好地适应语言训练的要求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相似文献   
3.
朗读,是用有声的话语言赋予书面文字以生命力,显现作者遣词、造句、炼字的命意,把文章的布局、层次、脉络、筋节、中心等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一般来说,文学作品常有一条红线贯穿全篇,阅读一篇文章也应有一条主线。可以说,成功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有清晰的主线,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从而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举一纲而有目张。既然如此,那么该如何设计组织这一条主线呢?我们应当努力钻研教材,反复阅读,体会玩味,抓住能起到主线作用的词语、句子、文题、段落来设计教学主线。(一)抓住词语设计教学主线有些课文中有一些关键词语,全文围绕这一个或两个词语展开思路,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词语设计教学主线。如《白杨》一文,通过对白杨外形特征的描述,表现了白杨正直高大、生命力强的特性,表达了爸爸希望儿女像自己一样扎根边疆的心愿。全文是通过“高大挺秀”和“沉思”两个词语展开的,抓住这两个词语设  相似文献   
5.
刚上课的三、五分钟,学生的情绪还不够稳定,注意力尚不集中。如果一堂课的开讲设计精妙,引人入胜,扣住学生的心弦,那就能安定学生的情绪,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根据地理的特点,我设计了几种开讲的方法。一、地图导入法运用地图引入新课,是地理开讲常用的一种方法。如讲《世界屋脊》时,让学生看中国地图,看哪一个省、市的面积最大,进而指出:“青藏高原是地  相似文献   
6.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青少年违法犯罪以及不良的道德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所以有必要将法律法规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近年来,我们在自然教学中,有效地进行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探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仅举几例。教学《保护大自然》时,在学生了解到森林的作用和破坏自然资源引起的危害后,就向学生介绍国家颁布的《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通过这些与法纪条例有关内容的宣讲,初步形成了学生的  相似文献   
7.
小学社会课的课外作业宜采用多种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一、预习作业。预习作业就是围绕下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给学生布置的预习内容。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是教与学的信息相互交流的过程。恰当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可是在教学中,不少教师不能根据教材的  相似文献   
9.
把某些存在的问题,通过假设理想化,研究其极端情况,从而达到解题的目的。下面举例谈谈这一方法的应用。 例1.1/(1/10 1/11 1/12…… 1/19)的整数部分是——。 此题比较复杂,很难直接进行计算,我们不妨从两头夹逼。先考虑原式值较小状况:假定分母几个加数均为1/10,则有 ————上————=—上—二] 盂十去 …… 盂 盂刈o ‘ 。 —下面厂— 再考虑原式较大情况,假定分母几个加数均是1/19,则有  相似文献   
10.
一位学生写他离开父母到外村上五年级时,母亲送别的情景:“走了二里路,妈妈要和我分手了。妈妈对我说:‘你要听老师的话。’等我走远了,妈妈还在向我不停地挥手,说:‘再见,再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