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修辞是使文章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的必要手段。任何一篇好的或比较好的文章,在语言表现上,除依靠语法结构正确、逻辑严密以外,还须依靠必要的修辞手段。仔细观察一下,凡是准确、鲜明、生动的文章,尤其是入选的课文,没有一篇不是使用多种修辞手段的。有的课文可能有十几种  相似文献   
2.
《包身工》是建国以来的传统教材。用好这篇教材,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复杂记叙文的写作方法都有很大的好处。但课文篇幅很长,编选时虽已经删节,还有三十三个自然段,十二页左右。由于篇幅长,记叙手法比较复杂,历来对它的段落划分存有歧义:或三段,或四段,众说不一。我觉得,研究段落的划分,要着眼于段落教学的目的。那么,段落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韩愈在《师说》第二段中对“师”的概念有一句补充,即“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这等于说“童子之师”非“师”。那么,韩愈把“童子之师”从“师”这个概念的外延排除出去,是否表明他轻视“童子之师”呢?这样的判断(“童子之师”非“师”)又合不合逻辑呢? 要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应当先探究一番韩愈的写作目的。韩愈写此文的目的是为了批判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魏晋以来,世家大族掌握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特权。他们多数轻视从师,不学无术,但照样仕途畅达,宫运亨通。这些人对自己的子弟,也是不要求有真才实学,只要  相似文献   
4.
本单元包括《五人墓碑记》《狱中杂记》《梅花岭记》《病梅馆记》嵘谭嗣同》嵘与妻书》  相似文献   
5.
我们研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析概念间的各种关系,探讨如何运用限制、概括、下定义、划分等逻辑方法,目的在于对别人所用概念的理解以及自己对概念的使用这两个方面都能做到明白正确.但是,我们还要注意另一方面:模糊概念.科学家在对某一现象所作研究的初始阶段,依靠假说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假说中的这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是不清楚的,以后才可能逐步明确起来.当其处在不清楚状态时便是模糊概念.不过,这里所讲的不是科学假说中的模糊概念,而是语词所反映的概念的模糊性问题.模糊概念,它的内涵是很明确的;在外延方面,它的核心部分也很清楚,只是边缘部分不清楚.比如,“宇宙空间”,它的内涵是“包括地球及其它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它的外延的核心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