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张爱玲女士和老舍先生分别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社会生活和身处当时社会大背景下的独特心境,写出了不朽的短篇佳作---《金锁记》和《月牙儿》。虽然男女有别,但两位作家都以女性视角观察社会,用男性缺席的结构方式叙述故事,写出了两代女性的悲剧人生。对比《金锁记》中的长安形象和《月牙儿》中“我”的形象,发现二者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如何理解其相似,怎样看待这两个形象背后潜藏的时代投影,需要从“她们共同的命运注脚---缺月意象”、“母亲主导下的宿命式悲剧”、“作者身世在小说中的投影”三个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笔触,抒发出对"清、静、悲凉"的故都秋景的热爱,以纸为琴,以笔作弦,演奏了对故都秋景的一曲无声颂歌。这曲颂歌之中,却处处透出淡淡弥散于作者心底的"悲凉"。本文重点分析了《故都的秋》中"悲凉"的具体表现,并从作者身世造就的"悲己"气质、古典文学浸染下的"悲秋"情结、黑暗时代下的"悲世"情怀等方面重点探讨了郁达夫钟爱故都之秋"悲凉"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是用意象表情达意的高手,在《金锁记》中,她用众多的意象或揭示小说中人物的心理特征,或隐喻众多女性的悲惨命运。张爱玲对长安这个在特定时代、特定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女性,用感伤、凄美的意境构筑了她的悲剧人生。本文用小说中代表长安人生走向的四个意象来探讨长安怎样一步步走向悲剧以及她悲剧产生的原因及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人们对阎连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方面来自人们感叹他创作题材的大胆而惊奇;另一方面来自人们对他在小说中所描写的"现实"的争议,认为他笔下的"现实",不仅有违我们眼睛所见到的"现实",也有违传统文学中所看到的"现实",是对"习惯文学"的变节。《炸裂志》自出版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阎连科践行"神实主义"的范本。以《炸裂志》为范本,从"神实主义"的内涵、"神实主义"在《炸裂志》中的呈现、"神实主义"对阎连科创作的积极意义以及"神实主义"仍存在着可继续践行的空间等四个方面加以探究[1]。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