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读中学时遇着几位好老师,知用中学的林威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那是五十年代初期,我从海外远渡重洋,来到广洲,考上了张瑞权当校长、鲁迅曾在此演讲、驰名海外的私立知用中学,并寄宿在学生宿舍里。当时最关心我的除了张校长外,就是教我们语文课的杯老师。林老师十分喜欢我这个「高材生」,每上一堂新课,总要我公开朗读课文,然后才进行讲解、分析,提问时我自然也是他的对象之一。那时我爱读诗,林老师就因势利导,指点我欣赏古今中外的名作,其中有李白、杜甫、雪莱、普希金、闻一多、艾青等人的作品。本来,我们的作文应当写散文,但林老师破例地让我  相似文献   
2.
春的雨你是雨,是无声的雨,滋润人心的春雨。每到春节,在我心坎上,总是承受这雨。我住在相思湖畔的一座讲师楼,环境优美,四周幽静。平日深居简出,门前也极少人迹。没想到你来了,轻轻地,悄悄地。你来给我拜年,给需要校长关心的教师拜年,给需要领导体贴的知识分子拜年。室内窗明几净。书架上有《红楼梦》,有一整套的《鲁迅全集》,还有许许多多的外国文学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香港文协副会长王一桃先生所作,投寄本刊。王先生系海外华人世界著名诗人、文论家,出版诗集、诗论多册,受到冰心、臧克家等大家的好评。此文文情并茂,作者结合本人的创作实际,深刻阐述了诗歌真善美的意蕴,尤其是对香港回归祖国之情溢于纸背。为加强大陆与香港的文化交流,迎接香港1997年回归,特予发表。  相似文献   
4.
解读何为     
趁着何为这次来香港访问,我向心仪已久的作家开口了。我告诉他:我是在读高三那年读到他这篇《第二次考试》的,当时的感受是读诗,读一首诗味葱茏的诗。这是因为,我当时迷上缪斯,读的是诗,写的也是诗,而且有一组诗《马来亚狱中诗抄》很快就要在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主办的文学刊物《作品》上发表。我正是把他的这篇散文当作诗来读的,因为它太像诗了。一个多美好的灵魂,一曲又一曲多美好的歌声,一圈又一圈多美好的涟漪……这不是诗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从吴氏《古文观止》中精选十五篇,所用原文原注均取自商务印书馆一九六一年的版本并加以复印,然后在此基础上按大中学程度读者的需要酌予补注,并作了语译和赏析,这就是陈耀南《古文今读》的体例和内容。  相似文献   
6.
作为现代诗人,罗门是和社会同步的。自从一九四九年他以第一首诗《加力布露斯》被纪弦用红字刊登于《现代诗》季刊步上诗坛以来,他就一直透过社会、自然和时代,“追踪着人的生命”。而他的《语路》,也一直与他的“心路”并行——用他的话说:“我的语言是我的生命通过‘现代’的时空位置,对人存在于‘都市’与‘大自然’两大生存空间所遭遇到的‘生死’、‘战争’、‘性’与‘永恒’等重大生命主题予以沉思默想,所发出一己的独特的声音;同时也更企求这声音,必须与人类原本的生命相呼应。”从他一九八四年七月出版的《罗门诗选》,以及此后他所发表的诗作来看,城市诗似乎占了很大的分量。  相似文献   
7.
黄维梁博士送我一本他的《古诗今读》此书所涉及的古诗,大多是从先秦直到清末的著名诗作。此书最值得欣赏的是“今读”,在理论上,作者除了用中国传统和现代的文学批评外,还用了西方心理分析、基型论批评(ARCHETYPAL CRITICISM)  相似文献   
8.
这就是香港     
这就是香港●王一桃(香港)把我从华夏版图上强行拆散!数不清的日日夜夜,我期盼着祖国母亲的呼唤!风霜雪雨,酷暑严寒,我深深知道,只有祖国强大了,人民挺直了腰杆,我这只在风浪中颠簸摇晃的帆船,才能拨正航向,顺利返航!“香港的主权不容谈判,香港永远是中国人...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琵琶行》一诗,历来脍炙人口。“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白诗不仅中原、西域一带不胫而走,而且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广泛流传,诚如元稹所说的“自篇章以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毛泽东也是非常喜欢白诗的。他在《注释唐诗三百首》中《琵琶行》一诗的天头写下一段批注:“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其然岂其然乎?”并在诗题上连画三个大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