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
简洁、凝练、克制而有分寸的文字如何写就?文言文篇章是磨练文字功底的必读之物。在古意中探寻主题的侧面,在古文中聆听遥远的回响。如今,我们的心灵仍能与之共振,激起穿越千年的默契和声。【作者简介】司马光(1019_-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涞水乡人,世称沫水先生。卒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主持编撰了大型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等。  相似文献   
2.
简洁、凝练、克制而有分寸的文字如何写就?文言文篇章是磨练文字功底的必读之物。在古意中探寻主题的侧面,在古文中聆听遥远的回响。如今,我们的心灵仍能与之共振,激起穿越千年的默契和声。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①。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②。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悒而谁与语③。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④?"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相似文献   
3.
简洁、凝练、克制而有分寸的文字如何写就?文言文篇章是磨练文字功底的必读之物。在古意中探寻主题的侧面,在古文中聆听遥远的回响。如今,我们的心灵仍能与之共振,激起穿越千年的默契和声。作者简介袁中道(1570-1626),字小修,湖北公安县人,明代文学家,"公安派"领袖之一,与其兄袁宗道、袁宏道并称"三袁"。其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直抒胸臆,率真自然,文笔明畅。创作以散文为佳,游记、日记、尺牍(书信)各有特色。著作有《珂雪斋集》等。  相似文献   
4.
简洁、凝练、克制而有分寸的文字如何写就?文言文篇章是磨炼文字功底的必读之物。在古意中探寻主题的侧面,在古文中聆听遥远的回响。如今,我们的心灵仍能与之共振,激起穿越千年的默契和声。作者简介李贽(1527-1602),号卓吾,又号宏甫、温陵居士等,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回族。明代晚期重要思想家、文学家。曾任河南辉县教  相似文献   
5.
6.
7.
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1278年抗元被俘,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始终不屈,1283年从容就义。他的诗、词和散文等著作收集在《文山先生文集》中,风格悲壮,感人至深。《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①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奠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  相似文献   
8.
【作者简介】谢济世(1689-1757),字石霖,号梅庄,广西全州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监察御史、湖南粮道等职。他为人刚直,一生仕途坎坷。著作收录在《梅庄杂著》中。原文戆子记~①梅庄主人在翰林。佣仆三:一黠、一朴、一戆。一日,同馆诸官小集,酒酣,主人曰:"吾辈兴阑矣,安得歌者侑一觞乎?~②"黠者应声曰:"有。"  相似文献   
9.
小学和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两个阶段,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通称为1—9年级,其中7—9年级是传统所谓的初中阶段。这九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有机过程,既有阶段性,又有整体性,贯穿在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下“。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明确指出: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应该说,课程标准的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是系统而科学的,充分注意到了小学到初中的过渡与衔接。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小学(1 ̄6年级)与初中(7 ̄9年级)之间有较大的跳跃,阶段性明显,而整体性、连贯性相对减弱,在过渡与衔接上(主要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和断层现象,隐藏着诸多的问题。对此我们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现象与问题一、学生学习方面的不足:1.学习习惯上与初中学生要求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时间安排不合理,上课专注力不够持久,容易分心走神等。2.学习方法上对初中学习的不适应。例如,听课不太善于抓住重点、领会要点,不会作笔记,作札记,勾画批注课文,不善于利用课文的注解、相关的工具书解决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